进一步拓展交通通道,构筑海陆空一体化的综合运输网络,提升赣州中心城市在四省交界地区的枢纽地位。在货运交通方面,积极拓展连接珠三角、闽东南、长三角和长江中游地区的货运大通道,加强多式联运,形成出赣州6小时到达沿海港区的物流格局。在客运方面,打通赣州至珠三角、粤东沿海、厦漳泉地区的快速铁路通道,积极联系周边省会城市和重要区域中心城市,形成城际2小时的商务交通圈和都市区内部的1小时通勤圈。构筑区域性综合交通枢纽,提升机场的区域辐射影响力,按照4E做远景预留;优化都市区铁路站场及编组站布局,建设四省通衢的铁路枢纽;强化国家公路主枢纽和区域性内河干线港口建设。同时,进一步拓展对外口岸,争取更开放的口岸政策,与长珠闽地区建立互惠互利的战略伙伴关系。
【兴业富民战略】
强化产业支撑,提升集聚效能
立足于赣州的特色矿产资源和交通区位优势条件,巩固提升第一产业的规模效应,强化第二产业的聚集效应,积极壮大第三产业。在现有产业集群基础上,强化钨和稀土新材料、新能源汽车等十大产业基地建设,同时积极培育以金融贸易、现代物流、交易博览为重点的现代服务业聚集区;大力发展休闲旅游与健康养生、文化创意两大经济区。依托十大产业基地,逐步引导赣州产业结构从资源主导型产业体系逐步向制造业工业门类和综合性服务业方向转变。形成辐射赣州都市区、四省交界地区和500公里范围三个层次的中心服务体系。
【生态文化战略】
保护生态弘扬文化,提升城市品质
整治生态环境,提升城镇风貌特色。加强规划区生态环境的整体保护,扩大常绿阔叶林面积,保护动植物物种多样性,减少水土流失。注重保护好“三龙汇三潭,三水绕三山”的山水生态,打造“千年宋城”的第一城市品牌;将自然山水风光、客家文化和红色文化等融入城市特色风貌建设。
提高城乡公共服务水平,塑造高品质城市空间。进一步完善城市中心服务体系,健全城乡社区的文化、教育、体育、医疗卫生和福利设施网络。依托赣江、章江、章水、上犹江、贡江的“五江十岸”滨水开敞空间、郊野公园建设为抓手,融入城市历史文化元素,建设区域性绿道网络,塑造山水格局突出的城市空间。
【扩容强心战略】
调整行政区划,打造苏区核心
立足于人口200万至300万特大城市、区域性中心城市的发展框架,加强对于各类城乡空间资源和重大基础设施的整合利用,合理优化调整行政区划,满足城市长远发展的需要。进一步推动乡镇村庄撤并,健全支农的公共服务网络和基础设施供应体系。同时,根据不同区域农村人口迁移的特点,对于纳入城镇规划建设区、边远地区和生态敏感地区的村庄逐步整村撤并。
■大发展:创新建设活力赣州
波澜壮阔的赣州新型城镇化建设,将使赣州进入城乡协调发展的新境界,活力赣州的轮廓也将越来越清晰。
根据“突出重点、分步实施”的原则,我市将今后一个时期城镇化发展定位在:把赣州特大型中心城市建设作为全市城镇化发展的重中之重,提升其在全省的地位和竞争能力;大力扶持瑞金、龙南次中心城市建设,强化城市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增强辐射带动能力,强化对县城镇和重点镇的指导和帮扶,科学规划城市功能定位和产业布局,促进产业、人口集聚。
【关键词】核心增长极
建设赣州特大型中心城市,将其打造成为辐射带动赣南苏区振兴发展的核心增长极。编制实施赣州特大城市城乡总体规划,加快赣县、南康、上犹与市中心城区同城化发展步伐,提升中心城区首位度。全力推进中心城区建设,高标准规划建设章康新区,推动城市向南迁移,带动城市全面扩张。加快特大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突出城际快速路和轨道交通建设,加快“四桥九路一公园”建设,形成便捷的城市组团间快速通道网络。加快推进区域污水处理、垃圾处理、水厂搬迁等重大项目建设,实现特大城市范围内基础设施资源共建共享。加快华润、中海等城市综合体建设,积极推进建设奥体中心、会展中心、文化艺术中心,完善特大城市功能。
【关键词】边界效应
建设区域性交通枢纽,改善与先进发达地区的交通条件,充分构筑边界效应。编制赣州市综合交通枢纽规划,加快构建综合交通运输体系,重点打通赣州至长珠闽的快捷交通通道,主动融入广州、深圳、厦门、南昌等中心城市3小时黄金圈层。
【关键词】后发品牌效应
提升城市功能品质,创造宜居的城市生活环境,形成后发的品牌效应。引进先进的规划理念,高起点、高标准编制城乡规划。强化城市设计引导,加强对城市出入口、重要节点、景观走廊、开敞空间的设计和控制,传承历史文化,延续城市记忆,彰显宋城文化、客家文化和山水文化元素,注重城市的差异性定位、功能性区分和个性化特色,打造高品质、可识别城市。推进民生实事工程建设,加快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开展小街小巷整治,实施管线入地工程。加强生态园林绿化建设,优化城市人居环境。
【关键词】乘数效应
推进城乡统筹发展,推动人口有序聚集,形成可持续发展的乘数效应。培育壮大瑞金、龙南城镇群,扶持兴国、宁都、于都、信丰等中等城市建设,大力发展中小城市和特色乡镇,全面壮大县域经济。积极探索城乡统筹发展模式,推进统筹城乡示范区建设,加快储潭等统筹城乡发展综合改革试验区建设,引领全市城乡统筹发展。以土坯房为主的农村危旧房改造为抓手,适应新型城镇化趋势,鼓励和引导农户向县城镇、小城镇、中心村集中,进一步推动村庄撤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