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静书记的讲话,为眉山在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确保在全省多点多极支撑发展格局中不掉队、不落后,指明了方向。
总结经验
建区设市16年,眉山保持着良好的发展势头,驶入了发展的快车道。2012年,全市主要经济指标均居全省前列。值得一提的是,第三产业增加值增速、民营经济增加值增速居全省第1位,GDP增速、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速、地方公共财政收入增速、招商引资居全省第2位。
成绩的取得,得益于历届党委、人大、政府、政协领导班子,带领全市人民共同努力,始终坚持充分开放合作不动摇,始终坚持工业强市、产业支撑不动摇,始终坚持固本强基不动摇,始终坚持改善民生不动摇,始终坚持在继承中发展、在发展中创新不动摇。事实证明,以上五条重要经验,解决了眉山怎么发展的问题。
——充分开放合作。“融入成都”成为眉山一以贯之的发展战略,招商引资到位资金连续5年全省第二;2012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80%来源于招商引资;民营经济增加值增速、占GDP比重,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全省第一。
——工业强市。2012年,全市GDP实现775亿元,第二产业增加值443.33亿元,占比57.2%;工业带动城市建设和一三产业发展,形成了一二三产业齐头并进的良好格局。
——固本强基。不断加大基础设施投入,特别是近几年,交通投入连续三年超过50亿元,为眉山经济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改善民生。发展的目的,就是保障和改善民生,而民生的改善,又极大地促进了经济社会的发展,两者相辅相成。
——在继承中发展、在发展中创新。始终保持工作的连续性,紧紧抓住发展这条主线,一张蓝图绘彻底,一张蓝图干到底。
查找差距
对照国际一流、国内领先的标准,对照省委、省政府的要求,对照全市人民的期盼,对照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眉山还存在很大差距。
“经济总量小、人均少、质量差;城市和城镇发育水平低,城镇体系不完善,承载能力不强;统筹城乡难度大,统筹城乡水平低,是典型的小城市带大农村,小马拉大车;发展方式粗放,规划缺失,规划体系不完备;解放思想的程度与发展的速度有差距;作风转变和环境优化与发展的要求有较大差距。”李静书记一针见血地指出了眉山的问题。
以往讲问题只有寥寥几句,而此次花了很大篇幅说差距。建区设市以来,在媒体刊载的讲话中,用1/7的篇幅讲发展中的短板,实属罕见。而这从另一个方面说明了新一届市委、市政府敢于正视问题,直面问题,最终解决问题。
认识优势
李静书记的“三傍”,说的是眉山的发展策略,在一定程度上,也是眉山的发展优势。
“傍大款”,就是“傍”成都,融入成都,说明了眉山的区位优势;“傍兄弟”,就是与兄弟市州开展合作,同时借鉴兄弟市州的成功经验,少走弯路;“傍名人”,就是“傍”苏东坡,眉山是大文豪苏东坡的故乡,东坡文化源远流长,如何把文化优势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值得大家深思。
除了区位优势、文化优势,作为新建市,眉山有着后发优势:包袱小、矛盾少、历史遗留问题少;资源、生态、环境尚未遭到大强度破坏。对于眉山来说,必须充分利用后发优势,充分借鉴先发展地区的成功经验,按照国际一流、国内领先的标准,坚持“有特色、无落差”,一步到位,实现跨越发展。
眉山有着生态优势:水域面积占国土面积比重6.95%,森林覆盖率达到43.7%,城区绿化率达到37%;洪雅县的森林覆盖率高达70%多。生态是最宝贵的财富,是最稀缺的资源,是眉山独具特色的资源。
眉山还有着干部作风优势:建区设市之初的“艰苦创业、苦干兴眉”,汶川大地震时“自力更生、自救互助、自强不息”的“三自”精神,再到如今的“主动作为、争创一流”,充分发扬眉山干部的作风优势,是眉山加快发展、跨越发展,奋力走在全省加快发展前列的保障。
谋划措施
党的十八大提出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眉山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与全国平均水平还有不小差距。
省委经济工作会议提出眉山到2017年经济总量超过1500亿元。而截止到2012年,眉山GDP为775亿元。
眉山如何实现党的十八大和省委经济工作会议提出的要求,唯一的选择就是跨越发展。如何实现跨越发展,李静书记对工作进行了安排部署:
一是以做大区域经济总量为基础。就是要坚持多点多极支撑均衡发展、共同发展战略。视高、青龙要发挥桥头堡作用,率先突破,提升首位度;中心城区和五县城要进一步提高城市首位度,增强聚集能力;园区新区要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和支撑平台;乡镇要成为区域经济的支撑平台。
二是以提高经济质量和效益为中心。这是做大经济总量的核心,要进一步优化结构,进一步做大做强产业,进一步做美做优城市。
三是以发展城市群和经济区为载体。要提高中心城区和5个县城的首位度,把新区和园区的质量做优、总量做大,建好重点集镇,发展好重点集镇的第一产业和第三产业。
四是以创新“四种模式”、实现“四个转变”为途径。没有西部的小康,就没有全国的小康,而西部小康的实现,关键是农民问题,我市提出实现四个转变,就是加快农民转变为城镇居民,实现“有资产、有就业、有地位、有保障”;加快农民转变为产业工人,实现“有技能、有岗位、有住所、有保障”;加快农民转变为现代农业业主,实现“有能力、有资金、有规模、有市场”;加快农民转变为三产经营者,实现“有项目、有资金、有场地、有保障”。实现了“四有”,才能实现全面小康。
五是以扩大开放改革创新为动力。要发展全域天府新区,在全省“多点多极”格局中实现突破,实现跨越发展,必须以更大的开放、更快的速度、更优的质量、更加完善灵活的机制体制来实现创新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