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五”以来,清水县委、县政府坚持以交通项目为依托,按照“争取项目与实施项目同行,公路建设与公路养护并重,公路建设与铁路建设配套,交通道路建设与交通运输产业共荣”的发展思路,紧紧围绕“建设大交通、促进大发展”这条主线,着力加快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步伐,稳步推进养护体制改革和运输结构调整,进一步完善路网结构,有效改善了农村交通运输条件,为全县经济社会的跨越式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在农村公路建设中,该县成立了农村公路建养领导小组,专门负责全县农村公路建设与养护的组织落实,领导小组下设通乡公路项目管理办公室,每条通乡油路下设现场管理办公室,每个重大项目均由县级领导包抓,加强了通乡公路的领导、协调、检查和管理工作。针对全县山大沟深、地质复杂、路基承载力低、缺乏防排水设施的现状,加大投入力度,自2008年以来县财政共补助3187.8万元用于农村公路建设,有效解决了资金短缺问题。在通乡公路路基施工前,由建设、设计、监理、施工单位四方现场进行调查,完善防排水等设施,严格建设程序,严把工程招投标、材料进场、试验检测、中间交验、变更设计等环节,完善企业自检、社会监理、业主监察、政府监督的四级质量控制体系。为保证建设进度和质量,成立由县上主要领导、相关职能部门、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组成的督查小组,对农村公路建设进行全方位督查,形成上下联动、齐抓共管的公路建设格局。2008年将23名大专毕业生委托省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在道路与桥梁工程技术专业培训2年,毕业后充实到乡镇管养所,加强了对农村公路建设、养护工作的技术指导。
据统计,2006年至今,全县累计建设通乡油路9条204.876公里,通达工程41条222.2公里,通畅工程48条280.6公里;新修通村路43条304.7公里,产业路36条187.2公里,省、市新农村道路12.35公里;改造10乡镇小城镇道路0.67公里,新增通车里程208.6公里,建成便民桥6座,打通2条11.7公里跨乡通村断头路;建成红堡等8个乡镇客运站及县二、三级客、货运站,村级停靠站52个;开通县城至红堡、白沙等8条公交客运线路,兰州、秦州、山门等62条城乡班线,投放40辆出租车营运。止今年底,全县累计建设各类道路335条,通车总里程达1563.234公里,18乡镇全部通等级公路、通班车,17乡镇通油路,4乡镇实现客运公交化,260个行政村全部通公路,138个行政村通油路或水泥路,行政村通班车率达90%。全县基本形成以县城为枢纽、东接陕西陇县、南接天宝高速、西接天公路、北通S305线的“十”字形主骨架,乡道、村道为补充的交通运输网络,逐步完善农村公路养护体制改革,建立县、乡、村三级管养体制,有力地促进了农业产业发展和农民增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