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昨天开始,省政协相关领导来到兰州市调研兰白都市经济圈建设情况,兰州市政府就实施中心带动战略的主要思路和初步构想作出汇报。兰州市提出兰白都市经济圈建设水陆交通先行,尽快开通兰州白银两市城际公交线路,规划建设白银至中川高速公路,早日实现黄河兰州白银段全线通航……
构建“兰白交通运输一体化”
在昨日的座谈会上,兰州市政府在汇报中表示,加快推进“兰白都市经济圈”建设,首先要实现“兰白交通运输一体化”发展。
兰白城际公交票价降至10元
目前,兰州发往白银的长途客车有22辆,白银发往兰州的长途客车有27辆,兰州至白银营运里程为85公里,通行路段以高速公路为主,发车间隔15分钟,发车密集程度和客运量很大,具备开通城际公交的条件。近期,兰州、白银两市交通运输部门将成立城际公交组建工作机构,争取在4月中旬形成开通兰州至白银城际公交的具体意见。
初步思路是:在现有长途客运班线的基础上,组建成立兰州至白银城际公交公司,城际公交发车间隔为10分钟,发车时间为6:00~21:30,票价由现行的21元降至10元。建议兰州、白银两市政府对营运费用增加部分给予财政补贴,并协调省上减免高速公路收费和两市车辆往来的高速公路收费。
黄河兰州~白银段全长408公里,其中兰州段西起八盘峡东至榆中青城约150公里。目前,兰州小峡至白银四龙段航道尚未整治,省交通运输厅已经将该段航道列入省级规划,规划整治沿线航道。建议省市给予大力支持,早日实现黄河兰州至白银段全线通航。
拟建白银至兰州沿黄公路
白银至兰州沿黄公路起点位于白银市四龙镇,经白银水川、皋兰什川、城关青白石,与兰州市区北滨河路相接,拟按一级公路技术标准设计,全长60公里,估计投资约40亿元。沿黄公路建成后,将成为兰州白银两市的快速通道,极大地促进沿河经济和产业发展,更好地推进“兰白都市经济圈”建设。
建“三基地三中心”发展格局
兰州市政府对兰州在兰白区域发展中的定位是:将产业优势扩散到周边城市;大力构建“三基地三中心”:“三基地”,即国家新能源和新材料研发生产基地、国家重要的交通枢纽和现代物流基地、国家高科技创新和技术应用转化基地;“三中心”,即区域性现代制造业中心、区域性金融中心和区域性旅游集散中心。
借“5+2”框架推进区域融合
按照“东进西出、南拓北展”的发展战略,注重西向利用新疆的能源优势、东北向利用河套地区的新型产业优势,逐步建立与西北省会城市和拉萨、呼和浩特“5+2”城市合作发展框架,在更高层次上推进区域经济的深度融合与渗透。兰州具有很明显的交通区位优势。未来将加快培育形成3~5个有较强竞争力的大型现代物流企业和综合性物流园区,建成2~3个软件外包产业基地,争取在兰州市设立金属和能源期货交易所;引进连锁经营、集中配送、电子商务等新型业态,实现传统服务业的提档升级。
建“一心五片环城组团”都市圈
兰白都市经济圈建设的发展目标,到2015年,基本完成兰白经济社会一体化发展框架,初步形成功能定位清晰、发展导向明确、经济适度融合的发展格局;力争到2020年,实现兰白区域一体化发展格局,即兰白区域内的整体布局和分工全面优化,区域功能体系全面完善,城镇网络化程度全面提高,成为区域分工合理、资源节约、环境优美的“宜居”、“宜业”区域,成为西部地区重要的经济增长极。
兰北新区建设将为发挥中心带动作用提供发展空间。全力打造“一河两翼三城四片区”的中心城区空间结构:中心城区以黄河为轴,南北两山为翼,对中心城区内的城关、七里河老城、安宁新城、西固石化城三城进行优化提升,分步构筑青白石片区、沙中片区、河口南片区、和平定远片区等四大片区,逐步形成“一心五片环城组团”的大都市圈。全市规划面积约1000平方公里,中心城区人口规模估计将达到350万人。
油气电同网同价
兰州市将加快兰州中心城区基础设施建设,以涩宁兰复线建设为契机,逐步实现兰州、白银及周边城镇燃气行业的共同发展;加大供水管网、泵站建设力度,提高供水普及率,加快解决部分地区的用水困难问题;按照“区域一张网”的原则,逐步推进区域内油、气、电同网同价,促进区域能源基础设施一体化。
推进两市间基础通信网、无线宽带网、应急指挥通信网、数字电视网等基础设施的融合:实施通信线网、基站改造工程,统一两市通讯区号,逐步推进通讯同网同费;实现电信网、有线电视网和计算机网“三网融合”,推进虚拟同城化建设,形成兰州白银“信息高速公路。
争取国家更多支持
为推进兰白经济一体化建设,兰州市将积极向国家和省上争取政策:将兰白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列为国家级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将兰白经济区作为国家主体功能区和西部特色经济区,并纳入国家西部大开发新10年规划。
在财税、金融、土地、环保、产业等方面给予支持。财税方面,对兰白经济区内的企业,减按15%的税率征收企业所得税;金融方面,向国家争取设立区域性金融中心、综合保税区、有色金属和能源期货交易所;环保政策上,加大兰白经济区大气和水污染防治、清洁生产、地质灾害防治的支持力度,探索建立推广使用清洁能源,积极争取设立黄河上游生态修复工程兰州—白银实验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