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话大王”郑渊洁曾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一篇作品中描述了一次长达12年的堵车,当年的读者们或许没有想到,有一天自己开着私家车上路,类似的故事竟然在现实中上演。虽然济南的拥堵程度尚未与“北上广”同日而语,但直观的感受让居住于此间的人们不得不承认,“汽车病”正在蔓延。今年以来,市委书记王敏在大会小会上多次提到,要研究治堵良策。近日召开的“加快科学发展、建设美丽泉城”推进大会上,济南为此成立了专门的治理交通拥堵指挥部。
一张规划图纸,一个大型节假日,一场突变的天气,一次车辆刮擦,都可能导致城市交通局部“血管栓塞”。提升交通质量的努力,从职能部门到普通民众,我们应该为居住的这座城市做些什么?
现 状
车与路的矛盾
现场·出行
文化西路的通行对比
文化西路齐鲁医院段,是市民反映压车较频繁的路段之一。前段时间,记者利用一周时间做了对比实验。从文化西路东头到西头,晚上8点后,乘坐公交车只需十余分钟,而在工作日交通高峰期,用时最长的一次近一个小时。在齐鲁医院附近,仅道路两旁停放的就诊车辆就占据了一排以上的车道,让这条拓宽整治仅仅一年多的道路不堪重负。
不少市民渐渐发现,堵车已经不限于节假日,一场突变的天气,一次车辆刮擦,都可能导致城市交通的局部“血管栓塞”。
就在本月初,开元山庄燕子山西路附近,一辆奔驰商务车与公交车发生刮擦,导致上班早高峰时段的燕子山西路堵车长达半小时,车辆排了近百米,不少被堵在路上的乘客只得步行至千佛山路乘车。直到交警赶到,道路才得以恢复通行。
现场·检车
每年40多万辆车年检
在市区南郊的某汽车检测中心,百余辆车排着长队等待接受检验的画面,并不少见。每年,济南有40多万辆车需要参加年检。每个节假日前或月底,有大量车主扎堆上线办理检车业务,一些检测线在这时就容易出现积压现象。
来自车管部门的数据显示,到去年底,我市机动车保有量已经超过131万辆,并且还在以每年20%的速度递增。这个数字是什么概念?如果让每辆车首尾相接,围着绕城高速公路转,这些车排7圈,仍然放不下。
为此,济南从去年下半年已经开通了周末及夜间检车服务,民警和工作人员放弃了许多节假日和休息时间,提前到岗,延时服务,确保当天完成外检的车辆检测完毕再下班。
原 因
济南究竟“堵”在哪里
拥堵程度和飙升的汽车数量齐头并进,看似交通问题,实际上是一个社会问题。
每年“两会”,治堵都是热议话题之一。济南交警支队也曾邀请来自各地的专家,对济南道路交通状况进行会诊。然而,很多措施仅仅“治标不治本”,大量的工作,也并不能单单依赖交管部门。
反思·路网规划
交通流集聚 主干道吃紧
“十一五”期间,我市汽车年均增长率超过道路面积年均增速近3倍,市区道路资源总量不足与机动车快速增长的矛盾愈发突出。
据交警部门的监测数据,2005年以来,高峰期市区部分路段的饱和度高达1.2-1.5,38处重要路段及34个关键路口高峰期处于交通拥堵的常态。而依据国内外专家的分析,饱和度超过1.0,便极易发生交通拥堵甚至交通瘫痪。“济南市的交通拥堵堵在主干路上,且路越宽越拥堵。”山东交通学院交通与物流工程系教授蔡志理指出的问题,乍一看似乎不符常理。例如,经十路、经七路、北园大街、历山路、纬二路及济泺路等都是济南市重要的交通主干路,双向8车道以上,甚至达到双向10车道,可谓路面宽阔的市区道路,然而每当高峰时段和节假日或重大活动时期,首先最拥堵不堪的正是这些主干道,车流拥挤,车速缓慢,走走停停,长队鱼贯。
这一现象缘于济南的城市道路网密度尚不到国家规范的下限,与此同时,城区路网结构不合理。根据住建部《城市道路交通规划设计规范》,城区主、次干路和支路的规范比例是1:1.5:3.5,呈“金字塔型”结构,但我市这一比例为1:0.57:1.52,呈“哑铃型”结构,次干路和支路数量少,且许多承担交通功能的街道由于随意停车、占道经营,而导致交通“微循环”不畅,大部分交通流聚集在主干路上,无法实施区域间交通分流。同时,在跨区域间缺乏交通道路系统性连接,导致城区路网不够完善,特别是城区跨铁路线的通道少,致使现有通道处于全面饱和状态,从而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整个城市道路系统的运行效率。
反思·配套设施
停车泊位缺口达十多万个
行车难,停车亦难。
2010年,泺源大街试行咪表停车系统,一度被视为引入智能交通、缓解城市中心停车问题的试水之举而备受期待。然而运营之后,收费价格偏高、车主逃费、车位闲置、智能系统不“智能”等尴尬却接踵而至,后续之举也再无声息。
根据国家畅通工程一等管理水平标准,市区平均每百辆注册汽车占有的公共建筑配建停车场、社会停车场和占路停车场的车辆标准泊位数至少为35个。目前我市市区汽车数量约为60万辆,据此计算应有相应的停车泊位21万个,而截至去年,市区公共建筑配建停车场、社会停车场等停车泊位数仅约8万个,加之智能停车诱导系统建设滞后,从而导致停车矛盾越来越突出。
反思·人的因素
行路道德面临考验
一些交警反映,经十路、经七路、济泺路、经四路、花园路等路段,市民横穿马路、翻阅护栏的现象突出,经常造成交通事故和车辆拥堵。现象背后,一方面指向城市过街天桥和地下通道等设施太少,许多重要路口行人过街难、车辆通行难;另一方面,部分已建成的过街设施由于建设位置不尽合理、管理不善等原因导致其利用率较低。但同样无可避讳地映照出部分市民“路德”方面的欠缺。
除了从技术和管理层面分析拥堵原因,每一位道路交通参与者遵守交通规则的意识、行为和自觉性也十分重要。蔡志理认为,目前,在济南市区交通中,机动车驾驶人违章驾驶、争道抢道、乱变车道、交叉口争抢信号等现象十分严重,机非车辆互不谦让,自行车与行人过街不遵守信号灯、随意横穿马路,车辆与行人不能各行其道等,都在不同程度上破坏了良好的交通秩序,也成为导致交通拥堵的诱因。
反思·警力配备
基层交警分身乏术
面对681.40万济南市常住人口,警力有限仍是不可忽视的现实。“整个大队,除去必不可少的值班岗,所有的人几乎全在路上,到了节假日,一个人请假,都‘打不开点’。”人多了,车多了,警力却不能同步,一位基层交警大队工作人员这样对记者表达他们的工作状态。拿今年春节前后为例,随着高校放假、务工人员返乡、长假旅游人流叠加,外埠车辆大量涌入市区,加之市民节日购物、走亲访友的人数增加,各种车辆和人员明显增多,给我市交通带来了巨大压力。
到点吃不上饭、下不了班,一天工作10多个小时……这就是基层交警们的生活。而双休日、法定节假日,却是从交警支队支队长到一线站岗民警,最紧张的时刻。
出 路
治堵牵一发动全身
观点一
路权优先 绿色出行
山东大学交通规划设计研究中心主任张汝华一针见血地指出,现行的道路交通体系,从规划、设计,到管理、疏导,都太过于迁就小汽车。张汝华呼吁,是把资源让给公共交通,让更多人选择公交、自行车等绿色出行方式的时刻了。济南正在建设公交都市,设置慢行示范路,向这一方向努力,但是,以现在的公共交通状态显然吸引力不足。拿公交车来说,从客运量、拥挤程度、服务水平、运力质量等多方面仍有较大提升空间,未来的公共交通定位不应仅是为工薪阶层准备的。“许多人买菜、打酱油,都要开车,当然占用道路资源。能否给非机动车更多的路权,吸引短途出行者?”蔡志理同样提到这一问题。“我们一方面积极倡导自行车绿色出行优先的理念,一方面却一再压缩自行车绿色出行的道路空间,有些道路不要说给自行车优先权,现连最起码的道路空间都难以保障了。”
观点二
建立大交通“会商机制”
济南康桥培训中心主任权威,一名长期关注济
南交通状况的年轻“草根专家”,在多年来不断提出打通断头路、交通微循环、设立高峰期公交专用道等建议后,又将治堵的目光放在了管理与规划上。
他认为,治堵工作千头万绪,涉及众多部门,具体到我市城市交通管理系统向来存在“多头管理、各管一段、职责重叠、管理交叉”问题,长远来看应该组建“大交通部门”。眼前也可先行建立“会商机制”,召集发改委、建委、规划局、交通局、公交公司、市政公用事业局、城管局、财政局、公安局等部门联合组成城市交通对策本部,定期召开联席会议。要动员社会各界人士的力量广泛参与,真正实现“人民规划城市”和“城市规划为人民”。
观点三
商业区周边限时出入
泉城路、大观园、万达广场等商业区和城市中心区是济南很大的交通堵点,这些区域周边通常街道比较狭窄,交通需求相对集中,并且机非混行、人车穿行现象严重,严重地影响了车辆通行能力、降低了通行效率。
还有一个眼前的问题是,大批城市综合体已经或即将投入使用,或在规划建设中,但却缺乏与之匹配的交通影响评价,新增交通流量致使周边路网及交通配套设施不能满足需求,造成区域交通拥堵。“新建商业区、城市综合体应配套做好交通影响评价分析,能吸引多少辆车,带给周边路网多大压力,车位预留多少,都要及时改、扩、新建,从源头上满足;对已建成的商业区周边,要组织优化,通过诱导系统、限制时段出入、在堵点外围建立停车场、公共摆渡车、自行车租赁点等方式,让公共交通和私车出行顺畅衔接,解决商业区的交通问题。”蔡志理提出了两种保畅方式。
对此,权威认为,应当确保土地出让获取的财政收入中,有一定比例的资金切实用于道路交通建设。
观点交锋
限车限行,yesorno?
高额的汽车牌照费、外地车辆禁行路段、单双号限行、限购车辆摇号……北京、上海等城市的治堵政策,济南是否应当借鉴,是个充满争议性的话题。
权威对“限车”持肯定态度。他认为,济南的车辆增速太快,必须控制。而在北京的抽号方式,抑或上海的拍卖车牌中,他更倾向于后者。“将拍卖所得用于交通建设,限车是个可以在一段时间内采用的办法。”
蔡志理则认为,单双号、限车、限行等办法只能在短期内,比如奥运会、全运会等大型活动期间运用,长期并不利于道路资源利用,“已经有人为了便捷,采取买两辆车,挂两个牌的‘对策’。”他认为,让现有的车辆运行通畅,还是要通过合理地诱导出行,建设小型高架路、地下通道结合的立体交通,提高道路利用率,并且在全体市民中树立文明交通,人人参与的理念,形成短途不用车、中途用公共交通,长途开车的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