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了解到,南昌正在编制公共交通专项规划,并结合道路条件,在城市主要道路开辟公交专用道;结合地铁建设和城市快速路网建设,规划在城市东南西北4个方向建设4个集长途客运、城市公交、出租车为一体的“无缝衔接”式客运枢纽站。同时,投资超过10亿元的龙头港综合物流码头和樵舍化工码头项目已经启动,规划中的7个物流园区正在建设中。
在公路客运行业,推行“持续新车”模式,在车辆第一次大修时由制造企业收回。有计划、分步骤实施“免费自行车”行动,方便市民换乘公共交通,实行积分奖励制度,鼓励市民低碳出行。
在城市公交车和出租车行业,大力推广应用节能汽车和中高级汽车,鼓励城市公交和出租汽车企业提前更新车辆,出租汽车经营期限由8年的出租车一律改为5年。
在货运行业,鼓励企业向大吨位、专业化运力发展。2010年,全市新增罐式危险品运输车、甩挂车辆及厢式货车等专用车辆计1860辆,同比增长32%。
在水上运输行业,抓住国家黄金水道和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的大好机遇,积极推进南昌港建设积极加快老旧船舶的更新改造,淘汰落后产能,减少老旧船舶对航道的污染。
交通结构:
建设自行车专用道和行人步道网络
《南昌低碳城市发展规划》提出,我市将优化综合运输网络布局,加强区域性重要运输通道的统筹规划,强化资源的优化配置,加快形成主干线高速化、次干线快速化、支线加密化的路网结构,稳步提升路网技术等级和路面等级。
优化公路客货运站场布局,建设衔接顺畅、高效便捷的公路站场服务体系,加强综合客运枢纽和物流集聚地区的货运站场建设,大力促进城乡客运一体化进程,促进客货运“零换乘”和“无缝衔接”。
优化城市路网功能结构,推进自行车专用道和行人步道网络建设,建立以公共交通为主体,出租汽车、私人汽车、自行车和步行等多种交通出行方式相互补充、协调运转的城市客运体系。
新能源交通:
推出1000辆新能源汽车示范运行
我市将加快推进新能源汽车的技术突破和产业发展。鼓励新增出租车、公交车、校车、旅游车和公园用车选购使用新能源汽车。同时,开展“十城千辆”试点示范城市活动,积极推动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和示范应用等工作,至2012年在公交、出租、公务、市政、邮政等领域推出1000辆新能源汽车示范运行。
建设3座纯电动汽车充电站(电池交换站)和150个纯电动汽车充电柱(柜)、建立15家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维修服务网点,逐步建成电动汽车快速充电网络。
同时,大力推进新能源汽车整车和关键部件的自主研发和产业化,促进汽车产业结构的优化与调整,力争达到10000辆新能源汽车的产业规模,实现汽车产业的创新发展。
轨道交通:
着手轨道交通2号线一期工程建设
我市将逐步建立与区域中心城市框架相适应的轨道交通系统,建成由东到西连通高新区、城东片区、老城中心区、红谷滩新区、经济技术开发区的轨道交通1号线,并着手轨道交通2号线及3号线一期工程的施工建设。
针对不同类型的轨道站点确立相适应的交通接驳和换乘方式,最终建成以公共交通为主体的围绕轨道站点的多模式综合交通换乘系统,大大提高轨道交通站点的服务半径。
在轨道站点周边区域建立以步行交通和自行车交通为代表的绿色交通系统。同时,构建多元、连续的步行系统将轨道站点和周边建筑紧密联系,并对自行车接驳方式进行重点考虑,方便其快速转换。
公共交通:
路权分配优先保障公交
要创造条件引导市民选择低碳环保的出行方式。《南昌低碳城市发展规划》提出,以公交优先发展为导向,以城乡公交一体化为目标,坚持公交行业公益性定位,优先安排公交发展所需的建设用地、资金保障、路权分配等,加大社会停车场和居住区停车场建设改造力度,加快公交场站建设改造和布局调整,完善公交路网结构。
推进落实城市公共交通优先发展政策,研究建立规范的公交企业补贴补偿机制,优化城市公交网络和公交调度,推进智能化城市公共交通与运营管理,开展公共交通优质服务行动,提高城市公交的服务能力和服务效率。
城市慢行系统:
主城区河道两侧设置自行车道
机动车数量的激增,非机动车与行人路权遭到排挤,城市人在“快”节奏中,都祈盼“慢生活”。
对此,《南昌低碳城市发展规划》提出,实施“城市慢行系统”。未来五年内,在南昌主城区,绿化带宽度大于15米的河道两侧将因地制宜设置自行车道。河边绿地内设置2.5米至3米的自行车道将与主要的其他交通方式换乘点连接。
城市绿道系统:
青山湖、象湖“绿道”通过玉带河串接
据介绍,“绿道”是一种线形绿色开敞空间,通常沿着河滨、溪谷、山脊、风景道路等自然和人工廊道建立,内设可供行人和骑车者进入的景观游憩线路,连接主要的公园、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历史古迹和城乡居住区等。“绿道”的主导功能为休闲健身、旅游观光、交通通勤,使用主体为自行车和行人。
《南昌低碳城市发展规划》提出,结合南昌实际,绿道布局原则是:结合水体、绿地、主要活动场所及道路两侧,设置人行道和非机动车道,将河景、湖景、公园绿地等连接起来,串联成一个可以覆盖主要节点的慢行系统,并与公共交通枢纽相连接,使整个区域慢行道网络具有连续性和通达性。如青山湖、象湖周边设置绿道,通过玉带河串接环通。同时,完善绿道相关设施,如照明、坐椅、果壳箱、驿站、公共厕所、健身设施、标志等配套设施建设以及自行车租赁系统。
交通减排:
鼓励市民购买小排量、新能源汽车
我市鼓励购买小排量、新能源等环保节能型汽车,发展低排放、低能耗交通工具。
严格执行机动车排放标准,限期推行机动车排放执行国Ⅳ标准,新增公交车辆执行欧Ⅳ排放标准,扩大市区高污染机动车辆限行范围,鼓励提前淘汰主城区高污染机动车辆,探索市区机动车增量控制措施。全面实施国家第Ⅳ阶段机动车尾气排放标准,扩大市区高污染机动车辆限行范围,鼓励提前淘汰主城区高污染机动车辆。
我市将开展机动车专项整治行动,强化机动车排气污染检测场站的指导和服务,实现机动车尾气污染的源头控制。建立健全市环保部门与公安交警部门的汽车尾气监控和联动处置机制,实现机动车尾气污染监管信息网络化和标识化管理。加大力度促进交通工具节能减排技术改造,减少机动车主要污染物排放。到2015年,机动车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不高于目前水平。
交通管理:
重点拥堵区域停车管理智能化
我市将制定快速公交系统发展方案,大力改善公交网络,加快物联网技术在“智能交通”建设中的应用,提高公共交通智能化调度水平。
进一步加强机动车管理,控制全市机动车保有量。深化公务用车制度改革,引导合理使用公务用车。改善自行车、步行交通系统和驻车换乘条件,倡导绿色环保出行。
积极推进智能化交通设施建设,建立实时、准确、高效的运输综合管理系统,减少迂回运输、重复运输、空车运输,降低碳排放。
选取重点拥堵区域,科学调节车流的时空分布,建立智能停车管理系统,降低动态交通和静态交通之间的相互干扰;加快物联网技术在道路运输领域的推广应用,推广无线射频识别(RFID)、智能标签、智能化分拣、条形码技术等,提高运输生产的智能化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