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谁在绘就这城乡一体、全域全程的新蓝图?是谁在为这城乡共融,互益互彰的新画卷着上斑斓的色彩?巴中市委认真贯彻中央和省委关于统筹城乡一系列部署要求,把统筹城乡发展、推进城乡一体化摆上更加重要的位置,着眼于“打基础、利长远、惠民生”,以统筹城乡理念谋划全局,落实科学发展观,不断在薪火相传的统筹城乡之路上,努力探寻,奋力耕耘,开拓前行。
寻路:统筹城乡、追赶跨越、加快发展,全市重大发展战略确立
2011年初,巴中大交通格局处于加快形成之际,巴中的发展又处在了一个重要节点。但是,巴中仍然是处于“传统农业转型期、工业化初始期、城镇化起步期、扶贫开发攻坚期”。面对交通格局即将彻底改变的重大机遇和目前巴中市情,巴中的发展出路在哪里?
2011年3月,刚到任不久的市委书记李刚深入各县(区)调研后指出,要树立可持续发展理念,城乡统筹,“三化”联动。一个月后的市委工作会议明确提出:要以追赶跨越、加快发展为工作总体要求,重点抓好基础建设、产业发展、开放合作、扶贫开发和职业教育等工作,把巴中加快建设成为四川重要的北向东向开放高地、川陕渝重要的枢纽联结地、西部绿色经济示范区、全国扶贫开发示范区、川东北重要中心城市。
在对市情进行深入调研的基础上,巴中又一次站在历史的高度,深刻分析当前形势,提出了全市阶段性发展目标。
2011年9月召开的市第三次党代会,结合巴中实际,对统筹城乡工作作出全面部署,出台了《关于推进“两化”互动统筹城乡协调发展的意见》。意见提出,按照科学发展观要求,推进“两化”互动、统筹城乡,实现全市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五位一体”全面协调发展。突出发展第一要务,切实增强经济实力;实施充分开放合作,不断增强城乡发展的动力与活力;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不断提高城乡居民收入水平,促进城乡同发展共繁荣;正确处理城乡改革、发展和稳定的关系,切实保障城乡社会和谐稳定。
在目标任务的确定上,市委、市政府认为,统筹城乡发展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战略任务,要按照近期目标、中期目标和远期目标扎实推进,努力做到“一年开好局、五年大发展、十年新跨越”。
在近期目标上,实现开好局。加快完成四级城乡规划体系,抓好8个重点镇、12个中心村统筹城乡综合协调发展示范,建成734个居民聚居点;加快城市新区和园区建设;加快实施高速公路、绕城过境公路和农村道路建设工程,推进渠江流域综合治理;推进城乡社会事业、公共服务配套建设;创新基层治理、社区管理建设;新型户籍管理制度、农村产权管理使用制度改革取得突破性进展。
在中期目标上,实现五年大发展。到2016年,基本形成城乡一体的科学规划体系;产业园区功能配套、聚集力强,形成以新型工业化为主导的三次产业互动发展局面;基本形成区域交通枢纽和利农利工利商利民的水利综合体系;实现城乡就业保障、社会事业、生态环境一体化发展;农村产权制度改革深入推进,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得到充分发挥,初步建立城乡一体的经济社会发展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农村聚居度达到50%以上,城镇化率达到48%。
在远期目标上,实现十年新跨越。到2020年,形成统筹城乡发展的制度体系,经济实力和活力显著增强。建成区域综合交通枢纽和川东北重要中心城市。基本建成惠及全市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城乡实现比较充分就业,教育、医疗、社会保险、公共服务实现城乡均衡,城乡居民生活条件同质化,城镇化率达55%以上,与全省同步实现全面小康。
同时,还提出了四条基本原则。一是科学把握,系统谋划。既要把握统筹城乡的一般规律,更要立足巴中贫困山区的实际,体现时代性、富有创造性,走出一条贫困地区推进“两化”互动、统筹城乡协调发展、治穷致富奔小康的新路子。二要整体推进,重点突破。在推进中,要抓住关键、重点突破,典型示范、带动全面,立足当前、着眼长远,使每一项工作经得起历史的、实践的、群众的检验。三要市场主导,创新推动。要清醒认识全市城镇小、工业弱、农村穷的现状,向改革要动力,向开放要活力,促进城乡“双加速”、“双提高”互动融合发展。深化市场经济的各项改革,创新体制机制,破除一切阻碍“两化”互动、统筹城乡的桎梏。充分发挥群众的主体作用、市场的基础作用、政府的推动作用,勇于探索、锐意创新,形成“两化”互动、统筹城乡协调发展的崭新局面。四要以人为本,改善民生。要大力改善城乡居民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发展方式,营造城乡居民宜居宜业的良好环境,促进社会文明进步、和谐繁荣,用“两化”互动、统筹城乡协调发展的实实在在的成效惠及广大民众。
至此,统筹城乡确立为全市的重大发展战略,成为巴中各级干部群众追赶跨越的奋斗目标。
新路:“三三六六”工程,加速统筹城乡的强大引擎
在统筹城乡发展上,巴中不可能复制成都、重庆、上海等大城市和发达地区的路子。要推动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传统村落向现代社区转型、传统农民向现代居民转型,开辟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征程,实现统筹城乡发展的新路径是什么?
市委、市政府经过深入调查研究,决定全市实施“三个聚集、三项改革、六个统筹、六大工程”,注重产业先行、加快发展现代农业,注重成片推进、加快新农村建设,注重民生改善、加快提升农民生活,注重生态建设、加快改善农村环境。
“三个聚集”:就是强力推进工业向园区聚集,集中全力加强“一园五区”基础承载能力、要素保障能力、项目配套能力、企业服务能力“四项能力”建设,突出“一园一主业、园区有特色”,增强区域市场竞争力。就是有序引导农民向城镇和产业聚居点聚集,加快构建四级城镇体系,在切实做大中心城市和县城的同时,高度重视重点镇、中心村和产业聚居点的规划建设;就是稳步推进土地向规模经营聚集,推进农村产权制度改革,加快推进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集体建设用地(宅基地)所有权和使用权、农民房屋所有权、集体林权、小型水利设施产权等的登记确权颁证,提升农业规模化、标准化、品牌化、市场化水平,加快建设西部绿色经济示范区。
“三项改革”:就是探索完善户籍、基层治理、社会保障三大改革。
“六个统筹”:就是统筹城乡规划建设,统筹谋划全市城乡体系、产业布局、基础设施建设等,形成城乡一体、配套衔接的规划体系和执行监督体系,实现规划编制、实施和监管的全覆盖。就是统筹城乡产业发展,搞好产业规划定位和布局,积极培育发展农产品加工业、矿产资源开发业、机械电子制造业和新兴产业,提高城乡工业化水平;就是统筹城乡市场体制,创新财政性涉农资金投入机制,建立“政府引导、市场运作”的投资平台,创新社会资本进入农村农业的机制;就是统筹城乡基础设施,增强城市的承载力,加快完善县乡村三级交通网,加强城乡水环境综合治理,加强商贸流通体系建设;就是统筹城乡社会事业,加快农村教育事业发展,加强农村卫生事业建设,加强农村文化体育事业建设;就是统筹城乡管理体制,深化机构改革,深化农村基层综合改革,深化户籍管理制度改革。
“六大工程”:一是实施“巴山新居”建设工程。坚持以规划为先导、以产业为支撑、以农民为主体,对农村现有危旧房实施全面改造,鼓励和支持农户到市县城市、重点镇、中心村和聚居点建设新居。二是实施乡村道路建设工程。对全市乡、村道路实施硬化,建立长期稳定的农村公路养护资金渠道,提高农村公路的通达水平和抗灾能力。三是实施产业扶贫工程。加快发展特色种植、特色畜牧、特色林产、特色水产等产业,做大做强绿色农产品加工业。要打破行政区域限制,形成沿山、沿路、沿沟的连片块状特色产业带和示范片。四是实施农民技能培训工程。建立健全四级职业技术教育培训体系,全面落实农村中等职业教育免费制度,扎实抓好劳动力转移培训,加强农村实用技术技能培训,培养和造就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职业农民。五是实施公共服务建设工程。配套建设特色镇、中心村和聚居点的教育、卫生、文化、体育、广电、邮政、通信等公共服务设施,示范带动面上工作,提升农村公共服务水平。六是实施生态环境建设工程。实现“一条通道一条绿色走廊、一座城镇一片森林拥抱、一个村庄一幅田园山水画”。
一石激起千层浪。随着“三三六六”工程的深入推进,全市上下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发展动力,激发了贫困山区同步建成全面小康的内在活力。市委、市政府先后出台了《关于加快推进农村产权制度改革的意见》、《关于推进户籍管理制度改革的意见》等文件,积极推进市场、农村产权制度、户籍制度等“三项改革”及金融体系建设,充分发挥市场对生产要素配置的基础性作用,统筹用好市内、外两个市场的力量来解决项目、资金、技术、人才等发展要素问题。
目前,全市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已在13个乡(镇)、229个村启动试点工作;8个重点镇、5个新农村综合体和已启动建设的中心村完成农村房屋所有权确权颁证1.57万户,确权颁证面积245.37万平方米;完成了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集体土地使用权确权颁证工作和90%的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宅基地使用权确权颁证工作;颁发农村小型水利工程所有权证4277本。144个乡(镇)建立了农村产权交易中心;县(区)建立农村产权交易中心、投融资担保公司、中介评估机构9个。共办理农村房屋产权抵押登记42宗,抵押贷款金额130余万元;8个重点镇流转土地21054亩,产权抵押融资贷款1796万元,盘活了农村资源要素。推进户籍制度和社会保障制度改革,引导农民向城镇、中心村、新农村综合体及产业园区集中,有15086人由农村户籍登记为城镇居民;平昌县率先整合了县医保局与新农合中心,巴州区、通江县城乡居民医疗保险业务由新农合中心配合医保局经办实施,实现了业务经办的统一和制度整合的统一。大力推行党组织领导、议事会决策、村委会执行、监督委员会监督“四位一体”基层治理模式,积极探索新型社区建设,新建农村社区38个。
筑路:以“巴山新居”为统领,催生巴山大地城乡统筹巨变
在统筹城乡发展战略统领之下,全市上下紧紧围绕省委“三大发展战略”和“两个跨越”的总体目标,大力实施以统筹推进“三个聚集”、“三项改革”、“六个统筹”、“六大工程”为核心的城乡一体化发展战略,以“巴山新居”为抓手,以产业发展为支撑,以改革创新为动力,各项重点工作取得积极进展,正以前所未有的勇气迅速荡涤旧有的贫穷落后面貌,正在由传统、封闭、保守快速向现代、开放、文明转型。
今年,省委书记王东明两次来巴视察调研,对我市“巴山新居”建设给予了充分肯定。截至目前,全市已完成聚居点规划1858个,启动聚居点建设1734个,已基本建成聚居点1673个、入住农户86115户、327237人,完成资金投入178.3亿元。
座座新居的背后,蕴含着“巴山新居”的丰富内涵。市委、市政府坚持“全域巴中”理念和“全域、全程、全面小康”要求,高起点、高标准编制规划,把“巴山新居”工程作为开发式扶贫和统筹城乡的系统工程来谋划,根据巴中自然条件,按照三级(重点镇、中心村、聚居点)、四区(高山区、浅山区、丘陵区、城郊区)、三通道(交通通道、河流通道、旅游通道)进行规划布局。高山区体现山地森林民居特色,浅山区体现山林民居特色,丘陵区充分体现生态田园民居特色,城郊区体现现代城镇民居特色。
产业发展是统筹城乡的生命。如何让仅有“三分土地、两亩薄田”的农民在住进好房子后,还要把腰包鼓起来过上好日子?在“巴山新居”工程建设中,树立了“以产业聚集人口”的理念,通过引进现代农业龙头企业和各类专业合作组织,立足山区的自然地理环境条件,发挥生态和资源优势,发展特色种植、特色畜牧、特色林产、特色水产等产业,做大做强绿色农产品加工业,形成沿山、沿路、沿沟的连片块状特色产业带和示范片,辐射带动广大农民脱贫致富。
在产业规划上,实行“三个围绕”培育产业。
——围绕路网通道培育产业。“三纵三横两环一航”的区域交通枢纽格局即将形成,以铁路站点、高速公路服务区、交通枢纽为依托,培育商贸产业有很大的市场前景。主要致力于四个方面培育产业:一是做深做强农产品加工业,做大食品饮料、纺织服装、竹木加工等产业规模;二是做优做大特色矿产资源、新材料加工业,着力发展非金属建材和新型墙体材料等新型建材;三是引进新建机械制造业,围绕成渝西三大城市产业发展需求,配套发展电子元器件、汽摩零部件及矿山、农用、轻工机械,把机械制造业打造成新的增长点;四是培育壮大新兴产业,重点发展电子信息、特色“巴药”、天然气化工、节能环保等绿色产业,形成新的工业增长点。
——围绕河流通道培育产业。结合产业布局,发挥特色种植业、养殖业资源优势,坚持政府主导、龙头主体、基地载体、园区示范、“专合”纽带、大户带动,突出发展富硒茶、食用菌、中药材、优质粮油、有机菜、干果、竹木、空山黄牛、南江黄羊、巴山土鸡等产业,壮大特色产业基地规模,建设一批优势突出、特色鲜明的产业带和示范区,促进特色产业带状发展、块状聚集。通过产业布局区域化、基础设施规模化、推广品种良种化、生产过程标准化、生产经营组织化、产品销售品牌化,提升标准化、集约化、设施化、品牌化、产业化水平。
——围绕景区通道培育产业。我市“红色、绿色”和历史文化旅游资源丰富。特别是以全国第二大苏区——川陕革命根据地首府、川陕革命根据地红军烈士陵园、川陕苏区将帅碑林等为代表的红色文化十分厚重。以光雾山、米仓山、空山等为代表的绿色资源十分丰富,森林覆盖率达55%,是名副其实的“天然氧吧”。在“巴山新居”工程推进中,围绕旅游景区通道,打造独具魅力的旅游小镇、红色旅游村。通过旅游资源的大力开发,有效延伸产业发展,带动以富硒茶、彩林花卉、“巴药”为代表的旅游休闲、特色产业,有效提高农民增收,促进“家园变花园、山区变景区”。
南江县槐树村,鸟语花香,环境优美。58岁的村民汪桂昌在七彩工厂智能快繁育苗中心给幼苗施肥、浇水,“快60岁的人了,能在家门口每月挣2000到3000元工资!”过去,汪桂昌是村里典型的贫困户,全家年收入不足万元,现在她家的3亩地流转给成都翼展集团,每年有5000元的流转费,加上她和子女的劳务收入,每年全家收入超过5万元。今年,居住了几代人的两间土坯房变成了180平方米的小洋房。平昌县中岭村在实施巴山新居建设中,全村流转土地近2000亩,分别建起黄金梨园、养猪场、生态农业产业园。光生态农业产业园的用工量就达100余人,村民获得土地流转收入的同时,还有劳务收入。曾和丈夫一起在福建务工的胡春玲,三年前回到家乡,“闲得慌但找不到事情做”。新居建成后,胡春玲接受产业园的现代农业生产培训,“现在我来大棚培育蔬菜,一天可以赚50到100元。”同时,胡春玲还开了一家农家乐,“一个月下来我的收入至少2000多元。”
巴州区柏梓山园区,举目望去,过去的荒山全部种上了核桃、花椒、柑橘等经济作物。“恩阳——上八庙——九镇——渔溪——青木”产业带已经形成,建成大棚蔬菜基地180亩,种植沙参5640亩、莲藕500亩、核桃园9400亩。通江县建起了茶叶产业带,把以前分散的永安镇华家坪茶场、火天岗茶场以及铁溪镇的罗村茶场连成一片。由小环线连接起来的茶场面积已超过4万亩。采取“公司+农户”模式,通江茶叶产业带有1万余名村民以土地入股,茶叶投产后,一亩茶鲜叶加上公司红利,村民每年可收入5000多元。
类似这样的村民和这样的园区,在巴中能看到很多,这些园区正在践行这样一句话:只有以产业作支撑,才能让农民聚得拢、留得住、能致富。产村相融,推进农民土地流转,走规模化、产业化发展之路,农民不仅可入股分红,还能就近务工,变成“产业工人”,从而实现村民收入稳定增加、企业实现发展的“双赢”局面。
不仅住上了好房子,而且过上了好日子。巴山新居以新村带产业,以产业促新村,产业与新村实现了互动共融。目前,全市已建成了13大特色产业、45个现代农业万亩示范区、51个标准化养殖小区、21个健康水产养殖基地、建成了以七彩林业产业为主的槐树新村、以红色旅游产业为主的王坪新村、以金银花产业为主的香炉新村、以富硒蔬菜为主的中岭村等具有代表性的新农村。到“十二五”末,全市农业产业化经营主体带动农户面将达到60%以上,农民人均纯收入较“十一五”末翻一番。在农村公共服务上,实现“四通”、“五有”,即通路、通电、通水、通电视和通讯,有1个活动广场、1个购物中心、1个卫生室、1个文化站、1个垃圾收运点。同时,还配套推进交通、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今年底通村通畅率达到90%以上,“十二五”末贫困人口饮水安全问题得到有效解决。农村教育、卫生、文化、体育等公共服务进一步优化,寄宿制学校、乡镇卫生院、村卫生站覆盖率也实现了提标提速。
通江县沙溪镇王坪村就是一个典型。脚踏干净平坦的通村大道,走过一户户清新宜人的乡村别墅,但见屋前屋后瓜果飘香,屋内粮食盈仓腊肉满梁,所有的农家都用上了冰箱、电视和电话,部分农家开通了互联网。聚居点的综合配套设施一应俱全:村校传来孩子们琅琅的读书声,村卫生院干净整洁,多功能文化活动中心开门迎客、村休闲广场游人如织。村民王建刚家中无人,门未上锁,推门入室,房间清洁整齐,厨房灶台、碗柜、水缸贴满了瓷砖,人畜分离,浴室里安装了热水器。
两年前的王坪村还是个生产生活很差的村子。全村9个村民组437户1720人,80%的住房简陋破旧,人均纯收入低。这里有全国最大的也是唯一的一处由红军自己修建的红军烈士陵园——川陕革命根据地红军烈士陵园,厚重的红军文化鼓励着红军儿女建好新村。纪红路修通后,去年5月这里按中心村标准制定新村规划。王坪新村总体规划庄房梁、田坝里和巨家湾3个聚居点,聚居人口1500人,聚居度90%。坚持“政府引导、群众主体、以奖代补”的原则,按照“统一规划、统一实施、统一标准、统一风貌”的要求,功能配置上突出“经济、休闲、旅游”。道路体系健全,人行道、院坝铺装青石板。光纤、电视、宽带、天然气入地到户,弱电管网、排水排污管网功能齐全。制定村规民约,强化卫生保洁、环境整治、水、电、气等服务,融洽邻里关系,规范村民行为。发展以农家乐、小超市、特色小商品为主的乡村旅游业。现已发展农家乐24家,小超市12家;引进企业业主发展种植业,流转土地1000亩发展弥猴桃;种植茶叶1500亩;发展劳务业,就近转移劳动力,实施农民技能培训,输出劳动力800人次以上。通过巴山新居工程的带动,王坪村今年人均纯收入达到20000余元。
以巴山新居工程为统领的统筹城乡建设,不仅改变了农民的生活条件,而且变革了他们的生活习惯和思想观念。干部群众都深有感触:每建设一批巴山新居,就解决了一批人的思想,更新了一方人的观念,增强了干部群众的发展意识和机遇意识。
全市上下以巴山新居工程为主要内容的“六大扶贫工程”,加快了城乡一体、产居一体进程。今年,启动了新一轮新农村建设成片推进示范县建设,已建成聚居点69个,发展金银花、蔬菜、核桃等特色产业14万亩。继续深化推进了8个重点镇建设,今年已完成总投资13.65亿元,容纳500户以上的新型社区全面启动;镇域内硬化公路198公里,新(改)建农产品加工区6个,农网改造205.3公里,建设规范化便民中心21个,场镇风貌改造基本完成。新启动中心村14个,聚居农户1028户;5个新农村综合体聚居农户1593户;新完成聚居点规划715个,已启动建设441个,建成122个,完成投资30.74亿元。
赶路:超常付出,在通向同步全面小康的大道上昼夜兼程
前景美好,道路明了,没有不分昼夜的艰辛和苦干实干的坚韧,城乡统筹的画卷一样是空中楼阁。市委提出了超常的思维、超常的举措、超常的付出,吹响了团结奋进的集结号。全市上下在统筹城乡的道路上万众一心,众志成城,取得了斐然的成绩。近两年来,中石化、达芙妮、雨润集团、海螺集团、大唐集团、重庆奥狮、建丰林业、上海恒大集团、福建盘兴集团等一批投资上亿元的产业项目落户巴中,初步形成了农副产品加工业、建材家具产业、服装鞋帽业、清洁能源产业、机械配套产业,以及生态环保业、现代服务业。2012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390.4亿元、增长13.9%;固定资产投资481亿元、增长50.2%,公共财政预算收入20.1亿元、增长57.4%,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6999元、增长16.4%,5项主要经济指标增速均居全省第1位;工业增加值102.1亿元、增长16.6%,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57.4亿元、增长16.3%,农民人均纯收入5387元、增长15.4%,3项主要经济指标居全省前列……巴中经济社会发展驶入了高速发展的快车道。这也充分证明这条统筹城乡之路,是符合巴中这个贫困地区后发也要高点起步的现实选择,是与全国全省实现同步全面小康的必由之路!。
在离2020年全面小康的历史时刻还有7年的时间内,巴中必须“追赶”,只能“跨越”,在既定的道路上不断总结、不断丰富、不断创新,才能实现新的突破,实现新的飞跃。
乘着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的东风,巴中统筹城乡工作充实了内涵,精确了航向,在改革的大道上正阔步前进。最近,市委、市政府再次提出要求,要继续深化“三三六六”工程。在总体布局上,新建中心村、聚居点要坚持“四靠近”,即靠近县城、靠近乡镇、靠近产业园区、靠近资源富集区。在远离县城、乡镇、产业园区和资源富集区的村,主要实施改造性、保护性建设,避免“人去楼空”。在建设标准上,绝不能搞“涂脂抹粉”、贪大求洋、追求豪华,绝不允许相互攀比,一定要坚持实事求是、朴实无华,看实效,看老百姓的幸福指数。在风貌上,要与当地文化传承、人文特色紧密相连,坚持前瞻、前沿与适宜、适用有机结合,体现安全、适用、舒适,在布局、风格、色彩、户型上做到人性化、个性化、民居化,彰显山水、新居、田园和谐画卷。在功能上,要优先考虑居住功能,突出生产功能,完善经营功能。在实施上,要坚持规划到村到户,按照新建、改造、保护三类进行规划,做到“全覆盖”。要坚持分类实施、重点突破、综合配套,解决成片推进问题。要在产权上确立群众的主体地位,在感情上充分尊重群众意愿,在方法上充分维护群众权益。要解决体制机制创新问题。要完善多元化投入机制,构建社会化农业综合服务体系,构建社区化长效管理运行机制。要解决农村特困户的安居乐业问题。要把农村贫困户、特困户的安居和增收作为工作的重中之重,探索多形式、多途径的推进方式,不落下一户贫困户,不丢下一个老百姓。
市委提出要把“巴山新居”为抓手的统筹城乡工作作为一项宏大系统的事业,作为一项伟大的实践,正在为实现这样的盛大目标而努力:明年内,全市将新建中心村21个、聚居点310个(其中新建170个、改造90个、保护50个),新培育现代农业20万亩以上,农民收入增长17%左右;2015年建成中心村21个、聚居点400个。到2020年,全面完成41.39万户农村新居建设任务,建成9个重点镇、180个中心村、2380个聚居点,全市农村聚居度达到50%以上。真正让“巴山新居”成为秦巴山区以川北民居为特色、实施以交通设施、产业发展、新村建设、教育提高、全域扶贫为重点的“新房舍、新设施、新村落、新机制”的统筹城乡工程,建设业兴、家富、人和、村美的新型农村社区。
我们深信,巴中在实现全面小康的统筹城乡之路上,必定会越走天地越宽,越走景致越美,必将迎来一个统筹城乡展新翼,巴山大地换新颜的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