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20”芦山强烈地震发生后仅5分钟,胡永军简单安抚了家人便一头扎进了抢险、保通一线。连续半个多月的奋战,多次与飞石擦肩而过,痛风发作,右脚肿痛……胡永军依然带病冒着生命危险坚守岗位。
他说,他是养路段段长,职责就是抢通公路。
生死行程
奔赴一线
4月20日早上8点02分,随着大地的剧烈颤动,胡永军凭借职业敏感判断:“宝兴地质结构极不稳定,特别是公路沿线地质灾害隐患点繁多,平时发生坍塌就十分频繁,这次地震宝兴有可能……”
他不敢想下去,立即摸出手机,拨着一个个熟悉的电话号码,却无法拨通。因为地震,全市通讯系统一度中断。此时的他心急如焚,简单安抚了惊恐中的家人后,丢下一句“我要回宝兴”,便冒着余震,奔赴宝兴,奔赴自己的岗位。
两个小时后,胡永军赶到省道210线芦山铜头段。“虽然之前有心理准备,但眼前的真实情况,仍然触目惊心,熟悉的省道210线已被撕裂,面目全非,飞石随处可见,路基损毁非常严重,路面塌方堆积物高达10余米,更可怕的是余震不断,大大小小的石块像脱缰的野马从高岩上呼啸而下。”他回忆道。
车辆已经无法行驶,怎么办?是原地待命还是奔赴宝兴?“我是养路段段长,我的责任是抢通公路,就算死,也要死在抗震救灾第一线。” 关键时刻,他来不及考虑个人安危,责任和信仰支撑着他。车子不能开就步行,哪怕只有一口气,爬也要爬过去。
“当时只顾着往前跑,刚过界碑不远,听到后面一声巨响,一块约100多公斤重的石头从边坡落下,就摔在离我不到10米远的地方,要是慢几秒钟,就危险了。” 回忆当时的场景,这位老交通人还心有余悸。“那个时候管不了这么多,只有一个信念:早一秒到达宝兴,就能早一秒组织抢通,救援队伍就能早一秒抵达,废墟中的生命就多一秒希望,重伤员就能早一秒转移救治,群众就能早一秒得到救助。”
组织人员
奋力抢险
地震过后的宝兴县灵关镇满目疮痍,到处是垮塌的房屋,被砸毁的汽车。听到受伤的群众痛苦地呻吟,看着他们彼此搀扶着、依偎着,胡永军心情格外沉重。更糟糕的是,灵关通往宝兴县城的省道210线坍方断道,灾情谁也不知道,宝兴成为“孤岛”。
“就地组织人员,最快速度抢通公路!”
然而,此时的灵关镇电力、通讯设备受损,通讯信号全部中断,抢险机具、人员、材料一时间难以联系。为此,胡永军一家一家上门联系当地企业,征调抢险机具和操作人员。同时,他及时联系上了当地道班,大家与乡镇干部和村干部,组成了应急抢险分队。经过半个多小时的努力,终于准备好了挖掘机4台、装载机3台,组织应急抢险人员30余名。在他的调度下,抢险人员兵分两路打通生命线:他自己带领一组抢险人员从灵关往宝兴方向推进,另一组则从宝兴向芦山方向抢险。
当抢险人员推进到省道210线304公里+900米(小地名舒家岩)时,5000余立方米垮塌泥石夹杂着巨石堆积在公路上,道路阻断无法通行。抢通过程中,由于强烈余震不断,刚刚抢通的公路又被飞石阻断,抢险队员们受到了挫折。这时,他站出来对大家讲:“同志们,我们的前方是宝兴县城,那里没有丝毫音讯,在这关键时候,我们千万不能泄气,我们要奋战到底,因为那里受灾的群众还在盼望着我们、等待着我们救援。别人都在冒着生命危险全力营救,我们更不等坐以待毙,不能让别人瞧不起……”
发自肺腑的话语,深深打动和鼓舞了抢险人员。在他的带动下,抢险队伍战斗力倍增,大家同时间赛跑,与灾难抗争,拼死奋斗,终于在4月21日下午6时打通省道210线灵关通往宝兴的生命通道。
带病坚持
保畅保通
自23日全县生命通道抢通后,胡永军不但没有休息,反而每天清晨6点出发,率领抢险人员冒着余震不断、飞石不断、垮塌不断的危险,风雨无阻地坚守在抗震救灾道路保通的第一线。
制定抢险方案、协调人员机具、指挥抢险作业……渴了就喝口矿泉水,饿了就啃口方便面。由于连日的抢险奋战,导致胡永军的痛风加重,右脚肿得像充了气一样,鞋子都穿不进去,每走一步像锥子扎一样疼痛难忍。领导和同事劝他歇一歇,但他却说:“轻伤不下火线。我的职责就是带领大家保通公路,道路抢不通,我哪里也不去!”在灾难面前,这个40多岁的中年男人用他的铮铮铁骨向灾难亮剑,用行动诠释着宝兴交通人勇于担当,攻坚克难的交通精神。
在他的带动下,抢险人员团结一心,一次又一次以最短的时间抢通了道路,保障了省道210生命线的畅通。
待痛风稍微好点之后,胡永军又带队对宝兴境内省道210线和县、乡、村道受损情况进行实地勘察,组织人员对全县危病桥梁、公路地质灾害隐患点进行拉网式排查,对排查出的68个地质灾害隐患点全部落实了监测预警方案和具体防控措施。
白天奔波于道路抢险保通的各条战线,坚持带队检查全县道路交通保畅情况,协调处理抢险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晚上回来组织人员,总结经验、安排部署第二天的抢险工作,一直忙到次日凌晨两三点钟,稍稍打个盹又要开始新的工作,在连续10多天的奋战中,胡永军对待抢险工作中的每一件事都亲力亲为,他说:“抗震救灾道路保通责任比天还大,比山还重,每一项工作都要力求做到最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