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子不高,有些敦实。这是地震前记者对周玉华的第一印象。
黑了,瘦了,憔悴了。这是地震发生后的第7天,记者在芦山县城迎宾大道交通运输部门抗震救灾前线指挥部见到周玉华的又一印象。
斜靠在椅子上,身上裹着一件红色冲锋衣,腰椎间盘突出的毛病让他无法坐直,而连续不断的抢险救援、保通道路,让他看上去十分疲惫。“没办法,道路是所有抢险救援的基础,这些都是我们该干的。”很平淡地说完这句话,周玉华几声咳嗽,“前两天下雨的时候去抢路,感冒了。”
这就是周玉华,芦山县交通运输局副局长兼县养路段段长。在“4·20”芦山强烈地震发生后,他就一直奋战在公路抢险保通第一线,冒着不断的余震,不顾个人生死安危,冲锋陷阵在省道210线飞仙关路段以及县内的芦灵路、油玉路、邛芦路,及时报告一线公路灾情,全力以赴抢通道路。
抢通生命线
第一时间组织机具投入抢险
4月20日早上8点2分,一阵剧烈的震动,打破了芦山的宁静。
和家人仓皇逃出家门的周玉华意识到了事态的严重,多年的交通工作经验告诉他:这样强烈的震动,公路一定受伤不轻。
不知道震级、不知道震中,周玉华只知道必须保障道路畅通。
身为县交通运输局副局长、县养路段段长的他,简单安置家人后就赶到了县交通运输局。
“准备先组织10台机具投入抢险。”在受损严重的县交通运输局办公楼前,周玉华一边召集人员组织了10人的党员突击队,一边协调有关单位组织机具。
上午9点左右,了解各条道路的险情后,周玉华立即派2台装载机投入芦灵路、2台装载机投入芦邛路进行抢险,自己则带领突击队和5台装载机前往省道210线芦山至飞仙关段进行抢险。抢险人员冒着余震不断的危险,在飞石和塌方、滑坡随时可能发生的情况下,仍然不顾自身安危,冒死前行。
直至晚上7点,在抢通了省道210线315公里至319公里的4公里路段,清除塌方1万余立方米后,周玉华端起了一碗方便面时,才想起4月20日这一天还没吃过东西。
晚上8点,刚刚吃完方便面,新的任务又来了:协助四川路桥公司连夜抢通芦山境内省道210线313公里至315公里处。于是,他与市交通运输局、市公路局和四川路桥公司的同事一起奋战到第二天上午10点,抢通了生命线,为救援和医疗队伍及时赶往灵关,为抢救生命争取了时间。
冲锋在前
积极协调抢险救援
地震发生后,交通道路抢险队伍陆续进入芦山,但外地前来支援的队伍对芦山的地形和路况并不熟悉,为了让抢险队伍在省道210线以及县内的芦灵路、西铜路、芦太路等道路齐头并进开展抢险工作,周玉华从县交通运输局工程人员中选派精干力量协助抢险,全力以赴地做好道路抢通各项协调工作,为及时抢通道路争取时间。
清除塌方过程中,要占用老百姓土地、林木怎么办?周玉华主动与老百姓做工作,细心地讲解灾情以及抢通道路的重要性,让大家在大灾大难面前发扬大无畏的精神,经过协调,抢险工作中无一百姓出来阻挡。
抢险过程中需要炸药怎么办?太平至大川严重垮方断道抢通进展不顺,必须进行爆破,一线指挥长明确了处置方案。4月22日,周玉华来到太平镇,找到镇政府和当地煤矿第一时间解决了抢通所需的炸药和雷管。
在他和县交通运输局其他工作人员的协调下,抢险队伍在最短时间内打通了国道318线、省道210线以及芦山县内的芦灵路、油玉路、邛芦路等道路,大大提高了抢险效率,为抢救生命和运送救灾物资赢得了第一时间。
协调工作在道路抢险时几乎是周玉华的专职,在道路保通时,他同样承担着这样的工作。县内道路抢通后,检测部门对桥梁进行检测,发现了几座危桥,提出桥梁管制意见后,他主动给政府汇报,并会同公安部门联合制定了交通管制方案,保证检测结果得到落实,确保了桥梁及过往车辆行人的安全。
为了保通工作,他四天四夜没睡过一个安稳觉,困了就在板凳上眯一会儿,醒后又着手准备第二天的工作。
舍小家顾大家
始终战斗在抗震救灾一线
在工作上始终向前,周玉华对家人满怀愧疚。
周玉华的妻子在县卫生局工作,地震发生后,妻子同样战斗在抗震救灾一线,家里的孩子和老人无人照顾。为了把救灾帐篷留给其他受灾群众,原本可以申领一顶帐篷的他没要,而是住在办公点的帐篷里,他说:“跟大家一起心里踏实。”殊不知,他妻子也没有地方住,只有投亲靠友,而他年迈的老母亲至今仍住在简易棚里,自己却一直都没时间回去看过。
连日的劳累使周玉华腰锥尖盘突出的毛病发作,看着他一瘸一拐弓着腰走路,省交通运输厅的领导让他休养一段时间,他说不要紧,休息一下就好了。为了不影响工作,他买了几张膏药来贴上,坚持在抗震救灾一线。
在灾难面前,周玉华沉着稳定,组织有力,全力以赴投入抗震救灾道路抢险保通工作中,始终战斗在抗震救灾道路抢险保通一线。在别人看来他只是普通的一名抢险人员,但他却在道路抢险工作中实现了自己的价值,他用实际行动兑现了交通人的承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