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5月10日开展“红灯记”志愿行动以来,已先后8次组织记者、志愿者和大学生等在主要街路、商业区、学校附近劝阻“中国式过马路”,并以“记者手记”的形式见报近百篇。近日,记者将这些“中国式过马路”行人的“神回复”、“雷人答”等整理在一起,粗略地分为从众型、不惧型、礼貌型、教唆型等9种类型,看看你属于哪种型,欢迎“对号入座”。
从众型
镜头1:“一帮人过马路 汽车就得躲着你”
11日,在道里区经纬转盘道,一位因右转弯车辆抢行而错过绿灯的女士说,为了能与抢行的车辆争夺过路优先权,很多行人都是凑够了几个人一起踏上斑马线,“一个人过马路你得躲着汽车,一帮人过汽车就得躲着你。”
镜头2:“大家一起冲,车不敢撞过来”
13日早晨7点多,在南岗区花园街与红军街交叉口,过往行人逐渐增加,但遵章过街的行人却非常少。人行道上红灯亮起,过往行人起初在斑马线前等,聚集七八人时,见过往车辆渐少,一位市民说,“大家一起过,车不敢撞过来!”随后大家一冲而过。
类型分析:
此种类型主要出现在车流量不大的路段。即使此时为红灯,但只要时间足够充足、队伍足够“壮大”,只要有一个“领头羊”,无论来车方向的车速有多快,他们都能把车辆给“截”住,穿过马路。
不惧型
镜头3:“我抱着孩子,哪个车也不敢撞我”
19日,在南岗区学府路与学府四道街交叉口,一位老人抱着3岁左右大的孩子横穿马路。“大娘,你抱着孩子闯红灯多危险。”听到记者的话,老人说:“我天天这么过马路,也没见出事,我抱着孩子,哪个车也不敢撞我。”
镜头4:“按啥喇叭,你还敢撞我咋地?”
19日,在南岗区学府路与学府三道街交叉口,一对老年夫妇不顾两名志愿者的劝阻硬过马路,过往车辆的喇叭声此起彼伏。“按啥喇叭,你还敢撞我咋地?”老太太一边说一边过马路。“大爷、大娘你俩咋闯红灯过马路,多危险呀。”记者提醒,老太太白了记者一眼:“我年轻时就这么走,都走几十年了,也没咋地呀,怕啥。”
类型分析:
此类人群不管车多车少、车速快慢、是红灯还是绿灯,只要自己方便,随意闯红灯、横穿马路。甚至一些老人和抱小孩的行人也加入其中,不仅将自己置于危险之中,也给别人带来了麻烦。还以年龄、习惯和孩子作为违规过马路的挡箭牌。
礼貌型
镜头5:“谢谢叔叔,我记住了”
14日,在道里区经纬小学校门前,记者对一名穿着校服正在车流中穿行小学生说,小朋友,不要着急,请走斑马线,穿行在机动车道上很危险。这名小学生看了看记者,低着头说:“谢谢叔叔,我记住了。”
镜头6:“我没看到红灯,真对不起!”
11日,在南岗区花园街与红军街交叉口。“先生,请等一下,现在是红灯。”听到记者劝阻后,一名已经走下路边人行道的中年男子,又转身走了回来,这时一辆公交车在该男子身旁不远处快速驶过。“我刚才着急赶路没看到红灯,真对不起啊!”男子回到人行道后不住地向记者致歉。
类型分析:
记者在多天的劝阻中,遇见了很多礼貌型的市民。这些市民想要横穿马路或者闯红灯时,经过记者的劝阻之后,都能礼貌地说一句“谢谢”、“下次注意”,然后放弃闯红灯,安静地在原地等待着绿灯的亮起。
教唆型
镜头7:“孙子,快点儿跟奶奶跑”
15日,在道里区地段街和森林街交叉口,一位白发苍苍的老人拽着一个胖男孩从马路对面往学校门口跑,记者上前制止:“大娘,这样带着孩子横穿马路太危险,多走几步去那边的斑马线吧!”老人对记者的提示不予理睬,继续拽着孩子在车流中跑跑停停,边跑还边对孩子说:“孙子,快点儿跟奶奶跑呀,上学该不赶趟儿了。”
镜头8:“儿子别怕快跑,妈给你瞅着车”
22日,在道里区兆麟小学校门前,在距离校门前斑马线不足50米的行车道上,一位年轻母亲打开车门,一位帅气的小男孩挺着胸脯准备直接横穿过道。“儿子快跑,别怕妈给你瞅着车。”记者刚要上前阻拦,小男孩已快速从行驶的车流中穿过,跑进了校门。
类型分析:
这类型的人多以“爱”的名义牵着孩子的手闯红灯,以为只要有了自己的贴身保护,孩子就能够安全过街。但却让孩子在无形之中养成错误的交通习惯,表面上看似对孩子的保护实际上是将孩子推向危险的边缘。
不屑型
镜头9:“别拦着我,这个灯我比你熟”
16日早7点,记者来到哈市红军街与花园街的交口,当人行道上的红灯亮了二十多秒后,马路上的车已经过得差不多了,行人开始跃跃欲试准备过街。“师傅,再等十几秒变灯了再过吧,现在过太不安全了。”还没等记者说完,这位市民就匆匆地向马路另一侧走过去,边走还边回头对记者说:“你就别拦我了,这个灯我比你熟!”
镜头10:“别整没用的,交通法我比你懂”
11日,在南岗区花园街与红军街交叉口,一名男子不顾红灯横穿花园街,记者上前劝阻后对记者说了一句,“你别跟我整没用的,交通法规我比你懂。”随后小心翼翼的穿行在车流中,记者真是替他捏了一把冷汗。
类型分析:
这种类型的行人多是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的“勇者”,对于别人的忠告更是不予理睬。记者在劝阻时,他们有时会假装听不见继续过街,有时还会“赠送”一个白眼。他们走到路中央时,往往会被过往的车辆截在中间,进退两难,很是危险。
友好型
镜头11:“谢谢,下回我不闯了”
17日在大厦岗,一位老人领着孙女想要过马路,但此时是红灯,一侧的车在左转弯,直行的车在等红灯,这位老人领着孩子全然不顾地向前走去,记者上前劝阻老人等绿灯亮了再过马路。老人很客气,点着头对记者说:“谢谢,下回我一定不闯了。”
镜头12:“不好意思,下次再不这样了”
11日,在南岗区博物附近,不少市民为了方便通行,并不理会快速驶过的车辆,纷纷选择从车流中穿越。一位头发花白的老人打算从隔离带穿过到马路对面去,当记者对她进行劝阻时,她连声对记者说着“谢谢”,并面带羞愧地说:“不好意思,我不知道情况,下次再也不这样了,一定按灯走。”
类型分析:
这一类型的人群,是记者在劝阻中感觉最听劝的一类人。面对记者的好言相劝,他们能够接受并改正这种交通陋习,这是记者最希望看到的。希望他们将改好后的习惯保持下去,传递下去,去影响身边的人。
恶语型
镜头14:“拦我干啥啊,有病啊”
17日6时50分,在继红小学门前,一位中年女士无视过往车辆,拉着孩子准备横穿马路时,记者赶紧吹哨提示阻拦,这名女士不但没有停下,反而瞪了记者一眼,丢下一句:“你傻呀,孩子上学要迟到了!”
镜头13:“你傻呀,孩子上学要迟到了”
17日,在道里区经纬街和新阳路交叉口,一名女子一路小跑要闯红灯过街,记者赶忙上前拦住该女子。见有人阻拦,该女子立刻不耐烦地冲记者喊道:“拦我干啥啊,有病啊。”记者马上说明她这样乱穿马路非常危险。该女子白了记者一眼,极不情愿地走进等待过马路的人群中。
类型分析:
在记者多天的劝阻中,并没有出现与记者发生争执的路人,骂人的也很少。这一类型人群,多是认为记者的行为阻碍了自己,所以“出口成脏”,把记者的好心当成了恶意。
耍赖型
镜头15:“你是交警啊?马路我自己不会过啊!”
14日,在继红小学校门前,一位中年男子领着孩子无视车流,慢悠悠地穿越马路,记者急忙吹哨示意其不要现在过马路,这名男子不但不听劝,过马路后朝着记者吼道:“你管什么闲事,你交警啊?这么短的马路我自己还不会过啊,要你们在这喊来喊去的!”
镜头16:“你算老几,凭啥管我呀!”
11日,在省政府岗,一名男子准备闯红灯,记者在他身后吹响了提示的哨并招手示意他回来等绿灯亮了再走,该男子回头看了记者一眼后,说了一句“你算老几,凭啥管我呀?”便径直穿过马路扬长而去。
类型分析:
此种类型的人与“恶语型”有些相似,口气和态度都差不多,唯一相差的就是没有骂人,有时还会嘻嘻笑几声。在他们的眼里,记者站岗的行为就是“净整没用的”。他们嘟囔几句后,依然“中国式过马路”。
狡辩型
镜头18:“反正车不多,不走多浪费时间”
14日,在果戈里大街与花园街交叉口,一位闯红灯的男士快步走过来,他看见记者挥手阻止,冲着记者不耐烦地扬扬手说,“别在这浪费资源了,这都没有车,凭啥不让我过啊。”
镜头17:“路上没车,凭啥不让我过?”
14日,在花园街和果戈里大街交叉口,一名老人领着一背着书包的学生闯红过马路。尽管记者不停吹哨、打手势示意,老人依旧我行我素。安全过街后,老人瞪着眼睛理直气壮地说,“反正车也不太多,不走多浪费时间。”
类型分析:
这一类型人群不但不听取记者的劝阻,还把自己闯红灯、横穿马路这样的交通陋习冠以“没车”、“浪费时间”的名义,振振有词。根本没有意识这样不好的习惯会给自己带来哪些危险,以及给别人带来哪些麻烦。见习记者史东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