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如虚拟的经线纬线为定位城市中的任何一个地方提供了便利一样,在城市中,还有另外一些看不见的线条主导着我们的生活——这就是城市规划中的五彩线条。当我们身处这个城市的规划建成区内时,从城市 规划图上看我们都在这些五彩线划分包围的范围内。这些彩线操纵着城市规划发展,它们有能力决定温州城市最终会长什么模样。
近日,市规划局公布《温州市中心城区城市绿线控制规划》,结合前段时间市政府关于城市控规调整情况报告的内容,这些都表明我市日益重视对城市规划中起骨架作用的红黄蓝绿紫五彩线的科学优化,以此引导城市为更适宜居民生活而发展。
五彩分工各不相同
划定城市五类区域
根据《温州市城市总体规划(2005-2020年)》,温州市区已基本实现控规全覆盖。在规划覆盖的地方,就离不开五彩线。其中,红线最为市民熟知,它表示划定的范围内属于现有的或将来要建设的道路,所以又称为道路红线。目前,我市规划建成区内的红线为8228公里,大致相当于开车从温州到北京5趟,划定的面积为24.04平方公里。
绿线顾名思义表示划定的范围内是绿地,包括公园绿地、防护绿地等。我市明确划定城市绿线8567.3公顷,即主城三区范围内的各类城市绿地范围的控制线,面积超过6个三垟湿地。到2015年,我市计划再扩大绿线圈定的范围到10571公顷,相当于7.7个三垟湿地。同样容易理解的还有蓝线,它是指河道、江河湖泊等,如果是绿线范围内的水系则不再重复划入蓝线。到2020年,我市的蓝线将延长到858公里,是瓯江长度的两倍多。
五彩线中相对陌生的是紫线和黄线。前者表示范围内的是文物,具体来说就是县级以上认定的文物,或文物部门认定的建筑物,或历史街区。其中现有规划建成区内有四大历史街区,包括五马-墨池、城西街、朔门和庆年坊,总面积超过100公顷。后者表示范围内是对城市发展有全局性影响的基础设施用地,比如机场、公交停车场、水厂、排污设施、垃圾处理场、变电所、燃气储备场所等。
贵为城市规划核心
协同发展仍有瓶颈
用市规划局规划技术处副处长王斌的话来说,这些五彩线是维持城市正常运转的生命线和底线,是城市规划最核心的内容。它们是城市规划中强制性控制的部分,一旦变更要经过严格程序。
但随着城市发展,这些线条之间也会产生冲突。最典型的例子就是道路红线和文物紫线之间的取舍矛盾。近年来对城市文化价值的重新认识,从规划部门的角度倾向于最大程度保留紫线,表现为我市对老城迁建态度谨慎。除非红线涉及的道路对改善交通有重大影响又是唯一解决方案,才会对其范围内的紫线进行调整。比如为给广化路让位,我市对百年杨宅实施“浙江古建第一移”。
为适应城建体制改革、赋予属地政府更多权力,去年我市将部门城市控规修改调整权下放到三个区,这一调整对规划五彩线产生了部分副作用。例如,控规调整往往由于视野狭窄、弹性和前瞻性不够,导致对黄线涉及的基础设施配置不足,或配置后影响公共设施的服务质量。过于重视技术合理和空间美观,仅凭规划师主观臆想将规划线条以法律形式确定下,等到需要使用时才发现无法使用而重新来过,导致部分线条调整频繁甚至整体规划重新修编。
化解五彩线条矛盾
三条途径正受重视
城市规划五彩线的前瞻性、严肃性和科学性直接影响着城市发展,如今这一认识越来越受到重视,这些方面我市以往已有成功的经验。就拿前瞻性来说,王斌举例,我市在上世纪末就把三垟湿地、白鹿洲等地块划入绿线范围,虽然当时受条件限制没有马上实施,但也保护这些地方不被用于其他开发用途,这为近年来这些绿地公园建设提供了规划保障。
今年开始,我市将红线、绿线、蓝线、紫线和市级或跨区域的黄线涉及的区域,一律报市规划局审查提出意见后再报市政府审批。保障规划五彩线严肃性的举措不止上述一种,以绿线为例:《温州市中心城区城市绿线控制规划》明确,城市绿线划定后,不得擅自变更调整,确需调整的,应随城市规划一同调整报批。本月初实施的《温州城市绿线管理办法》也明确其具有不可侵犯的法律效力,经依法批准用地范围内的现有建筑物、构筑物及其他设施不得擅自翻建、扩建,不符合规划或未经批准的,应按规划迁出拆除,不得在绿线内破坏生态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