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尔滨市公安交通管理局立足“实施新战略、实现新跨越”,紧紧围绕市委市政府创建文明城市、 “政风建设年”等工作任务,全力实施公安交管工作“16750”工程,稳步实现“七个提升”,进一步规范道路交通秩序,持续提高交警形象和社会服务满意率,有效促进哈尔滨市公安交管局政风行风建设深化发展。
一是以“严管综治”为主导,提升道路交通大整治力度。针对交通秩序乱象,于去年12月启动为期半年的交通秩序大会战,相继开展“三超一疲劳”、农村道路交通安全专项整治、预防交通事故百日会战等十余个专项整治。同时,在市公安局领导下,创新推行新型勤务模式,有针对性组织23次交巡警联勤,强化市区、县市和城乡结合部交通管理。上半年,共取缔各类交通违法行为261.23万件、拘留3356人,均达到或超过去年全年水平,还破获了一批涉毒、涉枪和经济案件。
二是以“文明交通”为主题,提升市民文明交通素质。推进“文明交通行动计划”,倡导“文明交通从我做起”理念,开展“文明交通,告别陋习”主题讨论、评选交通十大陋习等8次大型宣传活动,号召市民为改善交通环境建言献策,变“旁观者”为“主人翁”,提高自觉守法、主动参与的意识;由市纠风办牵头开展 “做创建文明城市的领跑者”倡议活动,倡议全市党政机关车辆、军警车辆驾驶人做依法驾驶,文明出行的表率;精心打造“交警队长在路上”等品牌栏目,通过“声屏报网”及时报道整治动态、曝光交通违法、剖析事故案例、播出公益广告;深入推进交通安全宣传“八进”,延伸展板、橱窗、大型LED屏、出租车载屏等宣教触角,新开辟加油站、公交站台和公路收费站等宣教阵地,建成市驾驶人交通安全教育培训基地和未成年人交通安全教育馆,发放宣传资料103万份。
三是以“科技强警”为主线,提升智能交通和交通设施建设速度。在全省率先完成城市交通管理基础信息库建设,自主研发“移动交通违法摄录系统”,新建互联网门户网站。同时,市公安交通智能指挥中心项目开工奠基,公安交通智能化管控系统进入节能评估阶段。此外,市公安交通管理局还优化15条街路交通组织,调整霁虹桥、红军街、长江路等40余处路口交通信号配时,安装“迷人的哈尔滨之夏”交通旅游导向标志124块,增设护栏5000余延米、标志900余处,大面积水刷、油饰交通设施,力求道路交通设施完善清晰美观。
四是以“预防第一”为中心,提升重特大道路交通事故防控机制。综合研判近年我市重特大交通事故诱因,形成对策建议,加强外部预警,完善内部规章,出台县(市)派出所预防道路交通事故等工作制度,协调省保监会筹建“快速理赔中心”;深化三方合署办公和“五长联动”机制,排查整改黑大、铁通、村村通等道路安全隐患143处,加强校车、客货运输车、残土车等重点车辆管理,增设限速标志和监控设施。上半年,全市道路交通事故四项指标同比虽略有上升,但市区(含呼兰)特大事故起数和亡人数均下降50%以上。
五是以“便民利民”为宗旨,提升管理与服务水平。深化便民服务,开通互联网办理非现场处罚业务,协调建行、农行在辖区大队设置ATM机缴纳罚款;完成车管所搬迁,推进“一站式”服务;对集中办理车辆注册登记单位上门查验;严把驾驶人考试关,对合格率低的驾校临时停考;通开承办人大政协提案、政风热线、网民意见和市局微博,以及展政风建设年、“三访三评”大走访、警营开放日、向人民报告等活动,受理行风诉求,接受咨询求助,发布路况信息。
六是以“规范服务”为基础,提升办事效率和责任监督机制。进一步加强执法规范化建设,推进《哈尔滨市道路交通安全管理办法》重修程序,协调出台《危险驾驶轻微刑事案件快速办理指导意见》,新编《交警支队规范性文件汇编》,实行网上办案;完善政务审批、政务运行等工作制度,实行民警队伍三级综合考评和星级评比;学习贯彻《哈尔滨市行政问责规定》,实行支队各级干部责任追究、重特大道路交通事故倒查问责等管理规定,不断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和稳控工作。
七是以“交警精神”为指引,提升行风政风建设水平。充分弘扬“交警精神”,不畏艰辛,在高污染、高噪声环境中和恶劣天气下超负荷工作;开展“凝聚警心、弘扬正气”核心价值观大讨论活动,组织“大摸底、大练兵、大比武、大应用”技能化岗位练兵;坚持从优待警,组织全体干警定期体检,开展文体沙龙及竞赛活动,发放保暖裤、热贴、皮夹克等装备,落实政府解困房,维护民警合法权益不受侵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