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以来,武威公路交通事业实现了跨越式发展。经过30年的不懈努力,全市公路交通事业发生了“脱胎换骨”的变化,公路总量大幅增加,通行能力和通达深度明显提高,基本形成了以国道312线高速公路为主骨架,以省道211线、308线和县级公路为枢纽,以乡村公路为补充和延伸,境内国道与兰新铁路并行纵贯东西,省道与国道交错横跨南北,县乡公路纵横交错的公路交通网,使武威成为东通省城兰州,西达新疆,北接内蒙古、宁夏,南连青海的重要的公路交通枢纽地区。
农村公路是农村经济活动和农民生产生活不可或缺的基础设施,是农村繁荣、农业进步和农民发展最基本的公共产品,是城乡统筹协调发展的重要纽带。“要致富、先修路”已逐步成为人们的共识,公路交通特别是农村公路交通的快速持续发展,为推动全市经济社会全面发展起到了基础性、先导性的作用。上世纪90年代,我市抢抓历史机遇,加快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坚持走“先通后畅、先易后难”农村公路建设路子,把切实解决农民群众出行问题、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作为出发点,广泛宣传,积极动员农民群众采取民工建勤、以工代赈、自力更生修路等方式投身公路建设,加大资金、物资、劳力投入力度,掀起了建设农村公路的高潮,建设改造了刘黄公路、民昌公路、东大路、民东路、武古公路古浪段、大小路、大海路、华东路、黄哈路、蒋东路、武双路、民南路、怀洪路、武南一级公路、北沙河桥等一大批公路建设项目,极大地改善了全市公路通行条件。
“十五”以来,按照交通部提出的“修好农村路,服务城镇化,让农民兄弟走上沥青路、水泥路”的要求,我市开始了更大规模的农村公路建设,经过“十五”及“十一五”头两年的建设,在境内国道312线实现全线高等级公路贯通的推动下,高质量建成了省道211线民武公路93.39公里二级公路,并获甘肃省建设工程“飞天奖”,完成了十条路、哈毛路、华柏路、干天路、金武公路(武威段)、民左公路、天马大桥、清水河大桥等一大批县乡公路、出口道路建设工程;积极实施农村公路“通达、通畅”工程,建设了牛家花园至祁连至旦马等一大批通乡等级路、通乡油路和通村等级路、通村油路。境内公路总里程由1978年的3075.3公里(包括原辖景泰县、永登县、永昌县、阿拉善盟右旗)发展到目前的8410.331公里,增长了2.74倍,公路密度达到每百平方公里25.03公里。全市93个乡镇中,通公路乡镇93个,通公路里程1629.6公里;通油路乡镇80个,占乡镇总数的86%,通油路里程1227.8公里。1129个行政村,通公路里程3845.465公里(不含通自然村里程);通油路行政村327个,占行政村总数的28.96%,通油路里程540.563公里。“十一五”末全市将实现93个乡镇100%通油路,1129个行政村通油路(水泥路)达到45%的目标。
公路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的飞速发展为公路运输业的发展提供了必要的条件。我市按照“路、站、运”一体化战略格局,坚持“路通车通、车头向下”原则,不断扩大道路运输覆盖面,优先发展通乡、通村客运班线,公路运输取得了突破性进展。截至2007年底,全市拥有公用型等级汽车站5个,其中:一级车站2个,二级车站2个,四级车站1个;乡镇客运站47个,行政村汽车停靠站(候车亭)321个,分别占乡镇和行政村总数的50.54%、28.43%;开通客运线路249条,其中:高速公路客运线路6条,跨省线路16条,跨市线路42条,跨县线路59条,县内线路126条;拥有营运汽车8297辆,其中:货车4751辆,客车3546辆(班线客车895辆,出租汽车2502辆,公交车149辆);全市从事道路运输的业户达7381户,其中:道路客运业户达22户,道路货运业户达6361户,道路运输相关业务经营业户998户(其中:客货站场服务249户,机动车维修670户,机动车驾驶员培训16户,信息配载63户),极大地改善了广大群众的出行条件,初步实现车进站、人归点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