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上海市气象预警中心和公共服务中心日常的一个工作场面。每逢大暴雨来临前,这里紧张得不亚于发生一场战役。
比暴雨更快的是预警
——强降雨下的“上海样本”
面对大暴雨下的城市内涝,建一个像巴黎那样庞大的下水道能解困局吗?
改造一个城市的地下基础设施,绝非一日之功,但及时发布信息、提高预警的有效性,却是立刻就可以反思并付诸行动的。
解读台风和强降雨袭击下的“上海样本”,我们看到,有效的预警是在既定条件下减少损失的最有效手段。
在抗击大暴雨和台风过程中,及时充分的信息公开,政府与市民的积极互动,也让我们看到了一个真正的信息社会和公民社会在暴风雨中的力量。
7月下旬至今,连续的暴雨已经袭扰北京、哈尔滨、大连、上海等国内多个城市。
8月21日这天晚上,南昌遭遇今年以来“最疯狂的一场雨”。3小时内,9亿多吨雨水从天而降,南昌全城大部分道路被淹。
“积水已经到我膝盖了,路上好多车被淹了,熄火在路上!”微博上,网友们播报着暴雨实况。这场主要集中在市区的强降水,最大降雨量达174毫米,已超“7·21”北京特大暴雨平均降雨量。
之前一天,合肥和上海也分别迎来一场大暴雨。合肥市开发区5小时内连发50起交通事故,一些市民雨中逃生。
直到暴雨前20分钟,南昌市气象台才发布暴雨蓝色预警信号,10分钟后改成黄色;合肥市的“红色警戒”,直到强降雨即将结束才姗姗来迟。
而上海,抢在暴雨来临前两个半小时发出了预警。
“狼”真的来了
“喊了几次‘狼来了’,狼都没有来,这次狼真的会来吗?”
20日12时24分,上海中心气象台发布了台风“海葵”来临后的首个暴雨黄色预警。5分钟后,这条信息出现在上海地铁移动电视的滚动字幕中。
即将到站的上海市民路红看到后,赶快打开“上海发布”微博,发现微博上也出现了这条信息。
“上午刚解除高温预警,这么快就成暴雨黄色预警了,真要下大雨了?”路红嘀咕了一句,走出地铁时,她抬头看了看,天色还好好的呢。
不管路红信不信,此时,道路上已经多了不少准备应对积水的市政人员和交警。
“像这种短时雷雨天气,发短信告诉大家已经来不及了,必须用现有媒体把消息发出去。”在西浦路上海市气象局上海市气象预警中心和公共服务中心,首席服务官张瑞怡正协调与电视、广播、微博、短信和移动媒体联络的同事把实时信息发出去。
张瑞怡是当天整个预警中心的总协调人,开完全国和全市的气象会商会,她马上让负责微博的何振贵把信息发出去。
从上午10时发出高温黄色预警,小何平均半小时就在“上海天气”微博更新一条信息。而在这条暴雨预警信息前,路红的手机微博上相继收到了气象台发布的雷电黄色、大风蓝色以及解除高温橙色预警的信息。
那一天,气象服务热线也非常忙碌,有问高温什么时候解除的,还有人问哪里的雨会下大、会不会影响庄稼。
13点58分,暴雨预警更新为橙色,张瑞怡立刻联系交通、城建和防汛还有机场,全市很快启动Ⅱ级应急响应。
一小时后,一场特大暴雨果然来袭。
“‘狼’真来了,消息还蛮准的。”这时,路红与同事已经躲进了室内,她的小女儿则收到了课外活动班暂停上课的通知,在家练琴。
“再发一条市区主要路段的实时降雨量信息,要言简意赅!”张瑞怡下发指令。
“截至15时自动站监测显示:市区徐家汇雨量达到44.1毫米。市区部分自动站点雨量超百:虹口鲁迅公园站140.8毫米、闸北公园站雨量106.9毫米,为大暴雨。全市降雨分布不均,主要集中在中北部地区,浦东外高桥76.9毫米,嘉定65.7毫米,崇明21.7毫米。”
这场雨,比12时24分发的首个预警中的预估雨量大了好几倍。
“一会儿咱们走桥上,这边降雨大,桥下可能有积水。”从广播里听到消息后,从虹桥机场往市区开的出租车司机王师傅告诉客人。
这场下了3个多小时的暴雨,最大局部降雨量不亚于今夏任何一个遭受暴雨灾害的国内城市,但只造成20条道路短时积水。当傍晚暴雨停止时,道路积水随即消失。
“海葵”来了,不能死一个人
“昨夜的雨还未走远,申城的‘魔力’又把它召唤回来了……今天下午依旧有阵雨或雷雨,局部雨量可达中到大雨。”
“发个相声段子一样的气象信息,让大家高兴一下。”22日中午11时,“上海天气”的微博发布员小王调侃起“魔都”来。
“魔都魔都,魔力之都嘛,许多人说台风‘眷顾’魔都,每次都说台风入境,结果都是擦着过去的。”小王说,“魔都”这个名字,出自日本作家村松梢风,本意说的是上海很时尚,但最近几年,这个词却与台风沾了边。
在路红印象中,上海的气象发布一向很准,但最近两年有两三次台风预警都误报了。“喊了几次‘狼来了’,狼都没有来,这次‘海葵’来时,我们也是有些侥幸心理的。”
这种侥幸并非每次都能降临“魔都”。
4年前的8月25日,就在北京奥运会闭幕的第二天,上海遭遇一场大暴雨,这场豪雨给许多上海市民留下深刻印象,“不知道会下那么大的雨,事先准备不足。”
当天,虽然上海市防汛指挥部发布了黄色预警,启动Ⅲ级应急响应,但这场降雨还是造成中心城区150多条(段)马路积水,超过1.1万户民居进水,徐家汇等地交通一度严重拥堵。
而这次,为迎战“海葵”还有之前的台风“达维”,上海市委书记俞正声明确表示,“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第一位是确保人的安全”。上海市内125处下立交区域、历史上发生过积水的120多个点,不仅纳入实时监测,而且还建了排水泵站。
在台风接连光顾的日子,每天打开电视、广播,微博,甚至手机短信,都有关于预防暴雨台风的信息,路红家甚至连消防和物业都上门了,要求检查空调外挂机是否安全牢固。
在“海葵”登陆上海前一周时间,台风预警从蓝色、黄色、橙色,到了20日的红色,每一条信息都在各大媒体重复发送多遍,甚至政府部门会指导市民每到一个关节点,具体该去做什么。
“海葵”来的头一天,静安区新闸路上的韩女士早已响应政府“号召”,提前去超市买好够两三天吃的肉菜。下大暴雨那天,她整天待在家里,一口气看完了5集《中国好声音》。
8日,“海葵”登陆申城。
头一天晚上,上海市52个政府部门召开了联动防汛会议,具体部署“海葵”来了怎么办。
当晚,上海市火车站综合管理员胡兵接到的指令是,要他“上街帮助车辆行人”,闸北区环卫工人曹国泼的任务是“保证雨水下水道通畅”,从泗洪和临沂过来打工的园林工人吕振州和王秀华的任务是“扶树”。
虽然有一系列应对,但真正面对“传说”中的台风,老百姓还不是那么镇定,“大风夹杂着暴雨,好像人的情绪跌落到了谷底,然后歇斯底里吼出来一样——‘海葵’来啦!”市民申语然说。
“我滴神呢,伞根本就撑不住,裙子在风中还算坚强,哈哈,没走光。来上海这么多年,还真没有这种经历。”网友琪琪在博客里描述。
因为预警准确,许多商家利用这次大雨做起了“广告”——在大街上派送广告伞。
心情受到影响的还有台湾歌手萧敬腾,现在,他已经被网友尊称为“最精准气象预报员”、“萧龙王”了。
7月21日,萧敬腾在北京开个唱北京下了大暴雨;8月8日,他的上海演唱会门票正式开售,又赶上“海葵”来了。
“萧敬腾在哪开演唱会,哪里就要下暴雨。”“有一种精神叫看萧敬腾演唱会!”网友抓住机会娱乐一把。萧敬腾本人不得不发微博澄清:“海葵”登陆上海那天,我人在山东滕州。
巧的是,山东那几天也是暴雨连连。
“那天,微博上更热闹”
8日那天是一个工作日,上海不少单位临时放假,所有教育培训班停课。早晨7点多,雨下得很大,路红坐公交车上班,一路上很少看到行人。
“要看一个城市对暴雨灾害的预警做得怎么样,只要看暴风雨来的时候,滞留在城市道路上的车辆和人员的多少就能判断出来。”这是央视评论员徐慨的一个判断。
透过玻璃窗,路红看到,一个个橙色的“小蘑菇”晃动着——他们是不停在清理排水孔、防止排水不畅的环卫工人。
在降雨量最大的闸北区秣陵路附近,环卫工曹国泼和工友负责大约300米长的道路排水通畅。
在这个只有几百米的“重点防范”路段上,还有市容、绿化、交警、城管、公安以及街道的数十名公务人员。
闸北交警中队干警洪涛正在值勤,“市委书记已经要求了,‘海葵’来了,不能死一个人。所有的警察都要上岗值勤,不能休息。”
大树被吹倒、广告牌被吹倒、行人摔倒、车子刮蹭……上海火车站综合管理员胡兵说,那天现场很乱,他到处“救险”,周围还有交警和市政的“机动力量”随时支援。
“那天雨下得很大,微博上更热闹。”到单位后,路红就立刻打开微博看看暴雨方面的信息。“上海发布”、“上海防汛”、“上海水务”、“上海天气”……几乎每个政务微博都在随时更新暴雨情况和抢险抢修情况,还有不少网友跟帖。
有网友爆料,“在建的上海中心一处脚手架变形摇晃,万一坠落不堪设想。”这个信息被消防部门捕捉到后,12名工人随即顶着12级的大风,站在上海中心第69层加固脚手架,排除险情。
“很多网友在网上披露,哪里很危险,哪里树倒了,哪里有人在抢修。”路红说。
在专栏作者涂子沛看来,这正体现了信息开放在抗灾抢险中的巨大助力。涂子沛是一名信息技术经理人,现居美国匹兹堡,曾在国内政府部门做过近10年数据统计工作。他新近在国内出版的《大数据》一书中阐述,一个真正的信息社会,同时也会是真正的公民社会。气象信息和政务信息时时面向社会和公众开放,充分调动民间力量参与其中,形成有效互动,极大提高了抗灾能效。
网友“5拜拜530”发布信息称,目前上海的所有下立交均配套建设有泵站,一旦出现积水,马上可以强排,大家下桥不用太担心。但上海市防汛办常务副主任胡欣纠正说,由于多条内河正遭遇高潮位,泵站没法及时排水,这才造成了北部地区近400条马路出现积水。
9日一早,市区已经没有积水,街道全部变干,只有一些被刮倒的梧桐树还倒在路上。
“一定要看微博才是真的!”路红说,她更相信微博上的眼睛和声音,不过,台风期间,“我包括网友,都很难挑出政府的毛病。”
照搬巴黎,做不到
25日,上海又迎来台风“布拉万”的考验。
随着台风光顾上海的,还有一个坏消息。
8月22日,发表在美国《自然灾害》杂志上的一个研究结果称,位于河流三角洲的全球9座城市,包括上海、布宜诺斯艾利斯、加尔各答和鹿特丹等,最易遭受洪灾袭击的城市是上海。
“这是对我国城市天气预警的一次有益忠告。”有评论称。
早在4年前,上海市防汛办总结北京奥运会后那场令人印象深刻的暴雨称,“这场暴雨的强度百年一遇,而城市排水管网的排水能力已接近极限。”
事实上,上海市的区域除涝工程排水标准是15年一遇,城镇排水系统为一年一遇,只有机场、中央商务区等重点地区达到三至五年一遇标准。
而媒体在反思北京“7·21”暴雨灾害时提及最多的例子,是东京地下宫殿式的蓄水池和巴黎下水道博物馆。“如果照搬这两个城市的做法,北京客观上做不到。”央视评论员徐慨说,巴黎的下水道是1853年建的,这个欧洲最早开建的城市排水系统,是规划先行的典范。而北京近30年来的城市快速发展造成地下空间饱和,已经失去了预先规划、预先建设、全城提高排水标准的机遇,而且这种困境已经不可逆转。
这样的困境,同样摆在上海等中国其他城市身上。
“要改造一个城市地下基础设施,绝非一日之功,但及时发布信息、提高预警工作的有效性,却是我们立刻就可以反思、总结并付诸实践的。”“7·21”北京暴雨灾害后,涂子沛连夜写了一篇介绍美国如何发布气象灾害信息的文章,强调有效的预警是在既定条件下减少损失最有效的手段。涂子沛介绍了美国国家天气服务局先后推出的电子邮件订阅预警信息服务,开通了推特、脸谱等社交媒体账号,用于向社会实时发布恶劣天气的预警信息,这些做法大大提高了信息传播的广度和时效性。
如今,上海市气象局已经可以通过传真、电视、广播、电话、网站、微博、短信、电子显示屏、东方明珠移动电视、手机智能终端等多个渠道、多种手段发布预警信息。
上海市气象台微博发布员何振贵说,每天一条气象微博最多可以转发上万次,粉丝看到再转发,这个传播范围就非常广了。
“海葵”过境后,建立还不到一年的“上海天气”微博粉丝增加了1万,总计达到10万粉丝,而“上海发布”这个政务微博粉丝已经接近200万。
“政府并没有鼓励我们开微博,不过,这个真的是大家需要的。”上海市气象台另一名首席服务官孔春燕告诉记者,全国气象预警水平其实是一样的,我们只是利用新媒体、新技术,多渠道地发布信息,尽可能地把预警信息及时传递出去,让每一个老百姓都能收到,然后,各部门再一起应对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