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晓阳作为重庆轨道交通建设事业的带头人,把解决重庆市“乘车难、行车难”矛盾、改善市民出行质量作为毕生的事业。
当“轻轨站在哪里?”成为越来越多买房者的必问问题、指路者的必答坐标时,轨道交通已成为山城百姓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重庆轨道交通的主要倡导者和带头人,中国城市轨道交通协会副会长、重庆轨道交通院士专家工作站站长沈晓阳见证了重庆轨道从无到有的全部过程,模型工出身的他不仅让国外专家对重庆建轻轨的看法从“不可能”变成“佩服”,还让“重庆造”走出了国门。
沈晓阳为重庆市轨道交通的建设作出了巨大贡献。
80年代:预测公路交通将不能满足需求
1982年刚参加工作时,沈晓阳还是重庆公交公司交通研究室的一名普通模型工,按他自己的话说,就是“看蓝图,然后根据蓝图的需要来制作模型,去铸造、加工最后形成产品。”
尽管当时只是一名普通工人,可沈晓阳却将全部精力投入到工作中,先后完成多项重庆公共交通研究工作,三次获得市级科学奖,后来在参加一次城市交通预测项目时,沈晓阳敏锐地觉察到,公路交通已逐渐趋于饱和,将不能满足市民出行的需求。
“其实重庆建地铁的梦想在40年代就有了,当时有一个陪都建设计划,50年代末期就有所行动,但60年代就停止了。”沈晓阳说,“重庆真正提出要建地铁是在1988年,从解放碑修到重钢。”
随后重庆成立了一个轨道交通的规划研究机构,而沈晓阳就是其主要负责人之一。
90年代:洗车筑梦 遭遇国外专家说“No”
拥有一个建地铁的梦想很容易,但真正实施起来却举步维艰。
“当时能拿到的资料很少,而且国外对于轨道建设采取了技术封锁。”沈晓阳回忆道,考虑到重庆是山地城市,弯多、坡陡、路窄,最后选择了爬坡能力强、成本相对较低的跨座式单轨交通——这也成为重庆轨道交通梦想的起点。
而这个轨道梦,也成为了沈晓阳倾注一生为其实现的梦想。
单轨交通从设计到着手建设,需要十年的筹备期,在上世纪90年代中期国家宏观调控前,重庆的轨道交通项目审批暂停,当其他城市的轨道公司都转向做其他事情时,已是副总的沈晓阳带领公司100多人在实验车站旁开了个洗车场筹集经费,“轨道交通是我们重庆人的梦想,项目筹备工作不能就这么放弃。”
可真正令沈晓阳感到自尊心受挫的,是日本单轨的顶级专家对重庆建轻轨的“不认可”。
重庆轨道交通2号线是国内首条跨座式单轨交通线路,细心的市民会发现,佛图关、李子坝附近都是公园。“建设单轨需要公路,这样起重机才能把轨道梁吊上去。”当时陪同日本专家石川正和考察的沈晓阳清楚记得当时对方的一句话“重庆不可能建轻轨。”
沈晓阳不甘心,带领团队不断创新突破国外技术封锁。2005年,轻轨2号线一期工程建成投运,而在建设过程中重庆不仅掌握了单轨交通的技术体系,还形成了重庆的单轨设计规范、施工验收规范以及车辆设计规范等。
如今,这套标准已经成为国家标准。
“今年4月在重庆举行的国际单轨论坛上,石川正和找到我说,重庆的轻轨建设很让人佩服。”沈晓阳说,这也是他筑梦路上最难忘的一次“逆袭”。
新千年:“重庆造”轻轨走出国门 梦想在延续
2009年,金融危机肆虐全球,然而,重庆轨道交通却在此时签下了跨出国门的“第一单”———韩国大邱。而在越南、巴西、印度也都有“重庆造”的身影。
“目前重庆轨道交通有80多公里是单轨线路,且轻轨绝大部分设备都是本土产。”沈晓阳表示,本地化生产不仅为轨道建设节省了大量资金,还为本地企业带来巨大经济效益,“轨道梦”也上升为造福全重庆的一个梦想。
据了解,目前重庆轨道交通运营的线路有4条,日均客运量在110万到120万乘次,运营里程达到143公里。到2015年,将建成208公里轨道交通线路;2020年,规划9条线路,将建成轨道交通网300多公里,日均客运量达到600万人次。
如今沈晓阳已从公司董事长的职位上退休,但他却努力将这个“轨道梦”延续下去。不久前,沈晓阳担任重庆轨道交通院士工作站的站长,工作的主要内容就是让国内外优秀的院士专家来渝,与重庆轨道建设人才合作交流,从而培养更多重庆自己的轨道专家。
“为了山城的坦途,做一颗自强不息的螺丝钉,这就是我的梦想。”沈晓阳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