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破解交通拥堵这一难题,实现道路安全畅通和谐?内蒙古自治区包头市公安局交管支队在这方面进行了探索,所推出的 “包头式交管模式”推行的是精细化新型交通管理方式,引起全国多地关注。
“三争”破解拥堵难题
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包头市人口和车辆大幅增长,现有机动车达48万辆,并以每年17%的速度递增,而道路增速却相对滞后,拥堵矛盾日益突出。
面对这样的形势,包头交管支队采取精细化交通管理方式,通过实现交通管理 “智能化”,争时间、争资源、争效率,最大限度地提高道路的通行能力。据包头市公安局副局长、交管支队支队长安锐介绍, “争时间”是精准信号配时争分夺秒; “争资源”是精细渠化路口寸土必争;“争效率”是道路顺畅通行放首位。
在 “红灯停、绿灯行”的基本通行原则下,包头交管支队把路口来车细分为直行、左转、右转、掉头几种需求,科学精确地给这几种需求配置相应的先后顺序和信号通行时间,并因时、因季、因地随交通流量变化优化配时,通过争分夺秒的信号配时,形成了一年四季三大类科学的具有自动感应功能的配时模式,达到一周有7种配时,主干道路口24小时内信号灯有20种配时。
道路资源缺乏是造成道路拥堵的直接原因,为此,包头交管支队根据道路交通实际科学施划交通标线,做到了 “寸土必争”。在市区一些主干道,他们利用非机动车道开辟了机动车右转车道,增辟了机动车左转车道,施划了机动车和非机动车左转弯待转区,实现了路口 “五进三出”,而实际上产生了 “五进五出”的效果,通行能力增加66%。他们还在路口最大限度地压缩车道宽度,双向6车道渠化出双向10车道,加上左转弯借直行道通行,发挥出12车道的效果。针对不规则、交通冲突点多的畸形路口,他们通过设置分流岛,规范车辆、行人的通行秩序。
道路交通瞬息万变,特别是在车流量迅猛增加的情况下,车辆随意调头或左转、轻微交通事故的发生,都可能让本来顺畅的车流出现 “梗阻”。从2009年开始,包头交管支队陆续在市区主要路段安装了中心隔离护栏和机非隔离护栏,有效提升了管理效能。
“三管”提升勤务效能
在解决城区交通拥堵过程中,包头交管支队通过开发整合相关资源,将 “人管、物管、技管”进行有效结合,系统推行了城区疏堵保畅战略,提升了勤务效能。
首先,在高峰时段,交管支队全员出动排堵保畅,直到消除道路上最后一个堵点。为了提升民警的执法水平,支队规定每个民警每年必须接受半个月的培训,针对不同岗位、不同问题分类培训,全员轮训。同时,对违反执勤规定的民警、协勤员实施调训,自行承担培训费用;2次培训不合格的,调整执勤岗位。
其次,在市区,交管支队实施了交通信号灯、标志、标线、隔离护栏“四统一”工程。他们在主要路段安装了中心隔离护栏和机非隔离护栏,还陆续将部分主干道的信号灯改进为路口四方向排列、集多种信号指示为一体的立柱式新型信号灯,同时还设计了色彩艳丽、醒目的彩色立体斑马线、分道线、机动车待转区、非机动车待转区、停车线等交通标线。
再次,加大科技投入力度。2008年,交管支队投资700多万元在国、省道事故多发路段安装了区间测速系统,有效遏制了超速交通违法行为及重特大交通事故的发生。随后,他们又在市区安装了100多个交通摄像头,近期又在40多个路口上安装了自动抓拍设备,对随意停车、随意变更车道、随意占道、逆向行驶等交通违法行为进行自动抓拍,让交通违法行为无处遁形。
“三创”完善保畅制度
包头交管支队本着 “扁平式指挥、精细化管理”的工作思路,改变了以往经验型的用警模式,以指挥中心为枢纽,扁平指挥到单警,精细管理到一线,指挥中心直接对单警、路段、区域进行数字化指挥调度。为此,支队为每位民警配发了执法记录仪,并在警车上安装了GPS定位系统,实现了单警和警车的精确定位,凸显新指挥体系 “出警快、处置快、恢复交通快”的特点。
交管支队还加强了监管机制的创新,对两级指挥中心发布的指令进行一事一考核、一步一考核,细化为7个步骤、6个考核点。从接警、派警、出警、到达现场、反馈情况、清理现场、报告恢复交通,系统自动记录时间点,对每一步判断超时点计入考核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