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底,北京发布“限牌令”,以摇号方式分配汽车上牌指标,以控制机动车数量,达到治堵的目的。而上海施行了十多年的“拍牌”模式,更偏向于市场化,价高者得牌。在“北京模式”和“上海模式”之间,还有相对折中的“广州模式”。
自去年起,有关杭州即将采取限牌措施的传言便在坊间流传,一时间人心浮动。如果杭州真的限牌,会有什么后果?
特别说明:3月6日,杭州公布治堵举措。本版截稿于3月5日。
2013年x月x日,继北上广等一线城市限牌之后,H城这个交通拥堵重灾区也出台了限牌令。
在此之前,限牌的风声一直盘旋在H城的上空,汽车销售商的心里和购车者的钱包边。有关部门一直宣称“限牌有风险,出台需谨慎”,H城不到最危险的时刻不会妄用限牌令。而众汽车销售商则且惧且喜,惧的是一旦限牌,汽车销售量将大受影响,喜的是在限牌令出台前,能够赶紧把购车者的钱吓出来。他们把“距H城限牌只有500米”“限牌气死人,早买早安心”的大幅广告贴在4S店门前,热情招揽过往的行人。众多购车者蜂拥而入,有的人甚至一次性买了2-3辆车。一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购车者表示:“未来很可能一个牌照的钱就能买2辆车了,我得提前为孙子把车买了上牌照。”
但对于如何限牌,H城综合考虑北京、上海的经验,觉得两者各有利弊,因此决定分别试验一段时间。北京限牌采用的是摇号方式,这更多考虑了公平问题,但效率就不敢恭维了,比如放20万个号,有100万甚至更多的人来摇,那么每月每年这个量还是非常大,对抑制汽车增长量作用有限。而按上海的方式竞拍,牌照价格因此得以不断往上涨,一个牌照已经涨到8万3千了,只有“不差钱”的人才买得起,这看起来不是很公平,但是效率非常高,有效限制了汽车增长量。
一开始,H城采用摇号的方式,但过了一段时间,汽车增长量仍然没有得到抑制,民众却对摇号的公平性产生了质疑。一位摇号者说:“我已经来摇过十几次号了,从来没摇到我,而前面那个人都已经摇到6次了。这不科学!”因此,H城只好开始推行牌照竞拍的方式。很快,H城的牌照价就被哄抬到了8万,大有破10万的迹象。
终于,H城在一段时间内汽车总量没有上升,竞拍方式初现战果。但是,在公共交通设施没有及时跟进的情况下,一辆车是普通人出行的必需,因此,很多人出于无奈,不得不跑到H城周边的城市购车上车牌,然后开回H城。这样虽然麻烦,但没有车显然更麻烦。一时间,H城的主干道上又新增了一批外地车,交通拥堵更加严重。
H城政府见状,立马出台相应政策,宣布对本地车和外地车将区别对待:外地牌照的车辆早晚高峰期间不得上高架!一时间众多外地牌照的本地车主们怨声载道。此项政策一出,交通拥堵得到相应改善,但公共交通设施的压力骤增。同时,限制外地牌照车辆的进入,导致很多到H城旅游、经商的人进出十分不便,大大削弱了他们的积极性,使得H城经济大受影响。另外,税务部门也大发牢骚,一直以来,不少人到外地购车上车牌,到外地年检,这些费用都无法留在H城。
经过几年的限牌试验,决策者们发现对于H城来说,限牌只能是权宜之计,不能长期使用。从根本上讲,解决交通拥堵不能靠限制汽车的数量,而应该尽可能完善公共交通措施,并大力推进智能交通系统的建设。
因此,H城在地铁和快速公交基本完善的情况下,宣布停止限牌,取而代之的是实施区域通行证的措施,在划定的控制区域内分时段对车辆进行收费,以缓解城市中心和关键路段的交通压力。该方案的效果很明显,高峰时段交通量显著下降。同时,H城开始推行“智能出行”计划,对全城每天汽车使用者进行综合管理,针对出行者具体的出行计划,提供最经济合理的出行方案,尽可能减少汽车的使用量,鼓励乘坐公共汽车和地铁。
另一方面,H城不断加快新城的建设,使之分担中心老城区的城市职能,将很多学校和医院迁往新城,大大缓解了老城区的交通拥堵。至此,推行N年的限牌政策彻底废除,H城的汽车数量仍然随着经济的增长和人均消费水平的提高在增多,但H城的交通拥堵得到了有效改善。
H城限牌N年推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