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30年来,我市的经济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为了回顾、总结、再现、印证这些变化,本报自即日起,推出“经典天水——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专栏,讲成就、论经验、谈感受。在回溯天水改革开放的历程中,集中报道30年来对我市经济社会发展有重要影响和标志性意义的事件和工作。
交通铺就经济发展“高速路”
——改革开放三十年我市交通发展纪实
天水日报记者 王玉国 杨璟
年(单位:公里)
从坑坑洼洼的黄土小路到日行千里四通八达的高速公路,从单一的公交线路到遍布城区的公交网,从以步代行到骑上飞鸽牌自行车再到开上私家车,人们出行方式的变化,见证了改革开放30年来的伟大成果,也是我市交通发展的一个缩影。
(配图:天水在线)
家住麦积区中滩镇刘阳村的一位村民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回忆说,“十年前,要去一趟城里,得走二十里路,赶到渭南火车站,才能去,现在可不一样了,家门口开往麦积的中巴车,一天就有十来趟,真是方便极了!”
家住麦积区二十里铺的王大妈谈起交通大变化时,更是眉飞色舞:“以前,出门只能靠两条腿步行,要是遇个急事儿,就得去挤公交车,现在,出门打的,公交车线路也多,真是既方便也快捷。”她还说:“儿子今年买了私家车,经常带我们老两口出去游。现在,天水机场也通航了,坐飞机更省时间了。”
正是这些出行方式的变化,见证了我市交通发展的大变化。
记者从市交通局了解到,改革开放30年来,我市公路建设主要经历了六个阶段,一是从1978年到1985年的恢复阶段。其间,相继对天(水)北(道)、定(西)天(水)等10多条公路进行了改造,共投入资金1685万元,这较大程度地提高了我市通往周边地区的行车能力。二是从1986年到1990年“七五”期间的贫困山区公路建设,相继新建通乡公路500公里,改造通乡公路277公里,新建桥梁60座2073米,新建和改建等级公路11条,共完成投资3365万元,使我市贫困山区的交通条件得到了极大改善;三是从1991年到1995年“八五”期间的路网完善和高等级公路建设;四是从1996年到2000年“九五”期间全方位、大规模开展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抢抓国家大规模国道建设的机遇,利用民办公助、以工代赈、国债投资等形式,实施了多层次地方道路建设,有重点地进行了“出口路”、“经济路”为主的公路建设;五是从2001年到2004年“十五”期间借西部大开发机遇,全市交通基础设施建设进入高速发展期,公路建设全面开花。同时,共争取天水公路运输服务中心、武山汽车站、甘谷货运站、市公交总站、天水汽车总站改造、西湖汽车站改造等10个项目,总建设规模5000万元。六是从2004年至2007年“十一五”期间开始大规模高速公路和农村公路建设。在进行宝天、天定高速公路建设的同时,农村战备公路、通乡油路、通村油路建设步伐也进一步加快,广大农村交通条件得到了翻天覆地的改变。
市交通局负责人告诉记者,截至2007年底,全市公路通车总里程达到8403.9公里,公路网密度达58公里/百平方公里,万人占有公路里程24公里。全市所有乡镇实现了通班车,行政村通班车率达88%。境内由宝天、天定、宝天高速公路市区过境段组成的横贯东西的高速大通道正在加紧施工,天水境内东西向主骨架公路高速化指日可待;纵连天水南北的石堰至天水、天水至平凉高速公路项目前期工作正在抓紧进行,将于“十一五”末至“十二五”期间开工建设;县(区)与县(区)之间及其与周边地区的连接公路实现了三级以上公路连接,各县(区)区域内的主骨架公路正在向全部通油路目标迈进。
沐浴着改革开放的春风,30年来,一个由通而畅,由畅而成网的集公路、铁路、航空三位一体的,四通八达、流畅快捷、功能齐全的综合交通体系正在我市逐步实现,全市人民也将更加充分地享受方便、快捷出行的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