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州市十二届四次全委扩大会议提出,我们一定要多与发达地区、兄弟市州比差距、比不足,自我加压、奋力赶超,在寻找差距中解放思想。这对当前治理兰州市交通拥堵有什么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呢?记者就此采访了兰州市委党校图书馆馆长、副教授马德明。他在学习了陆武成讲话和2008年我国建设部颁布最新实施的《城市规划编制办法》的基础上。抛开就交通系统本身而治理交通拥堵的旧思维,通过调研兰州市中心城区交通拥堵的根本原因,从规划公共政策和法规制度层面进行相关分析和研究,说出了一些运用公共政策、法规制度治理兰州市中心城区(城关区)交通拥堵的新思考和新建议。
减少城区建筑容量改善人居环境和交通拥堵
“目前,兰州市中心城区规划和土地利用不合理。造成中心城区土地利用强度过大及人口过密和城市功能过度集中。由此导致了交通总需求超过了交通容量上限,是我市交通拥堵的深层原因之一。”马德明进一步分析指出,新《办法》规划公共权力对建筑密度、建筑高度、容积率、绿地率、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配套均有明确要求。我市中心城区作为城市建设最密集、最核心区域,对其管制的好坏将直接关系到建设的成效。对提高我市城乡空间的集约利用水平有重要意义。
紧接着他建议,黄河以南、铁路以北、文化宫以东、五里铺以西强制停止除公共基础建设以外的住宅土地开发审批。将“多拆少建、必拆异建、拆违建绿、完善功能”成为原则。着力减少城关区建筑容量,从根本上改善市中心城区交通拥堵和人居环境。
综合运用公共政策疏散和引导市中心城区人口
兰州中心城区人口高度密集严重超载。马德明说:“数字总是硬道理,截至2010年底,兰州城市常住人口近300万,中心城区每平方公里超过5万人,人口密度高居全国前列。”随后他指出,建设部提出1万人/km2的城市人口用地标准,是全国用地最少的省府城市之一。人口增长已不能与80%的车辆聚集在市中心城区及城市道路、停车等基础设施相适应。不仅要严格控制人口的迁入,而且要合理疏导分流人口,保证人口空间和谐发展。我市应学习借鉴《深圳城市总体规划》涉及到加强规划对人口分布的空间引导,以及通过公共政策的调控和市场要素配置,实现城市空间结构和人口结构的联动调控等措施。
马德明建议,市中心城区原则上不再修建各种类型的住宅楼。必拆异建,异地安置可在住房面积,经济补偿等方面给予优惠。在人口分流迁入地,加大交通、学校、医院、商业、娱乐等基础设施建设。如有特殊原因在原地重建的,应保持原总面积不变并加大收取市政建设增容费。
停止中心城区二次开发宏观调控公共资源承载能力
所谓城市二次开发,就是将具备给排水、电、暖和有独立卧室、厨房和厕所的六至七层以下住宅楼拆迁后重建。
马德明感慨着说道:“我们在调研时发现,我市将一些住宅小区5-7层以下住宅楼、办公楼进行拆迁,重建20-30层住宅楼。在5-7层的底面积上建20-30层住宅楼,其容积率和人口增加是成倍或几倍的增长。现有道路、停车等资源承载能力会急速下降。其市中心城区道路拓建已无空间。”
他分析认为,在城市规划、人口密度、建筑容量、基础设施承载力和二次开发等公共资源的原则问题上不能任凭市场机制发挥作用,而应通过政府公共政策之手宏观调控和驾驭市场,主动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不能任由开发企业与市中心城区国有企业、单位住宅区、办公楼等进行联建、置换等市场机制运作进行二次开发,避免市场化对正常的公共利益产生不利影响,保障我市市民基本的交通公共资源。
他建议,市委市政府使用政府公共政策和法规手段加以引导,强制停止中心区二次开发项目审批。宏观调控中心城区建筑容量。马德明还建议,规划、人防、消防等部门在建设单位(公共建筑、住宅建筑等)报批项目时强制要求:在人防地下空间设计的基础上合理扩大一定比例的停车面积。
创新与落实相结合在寻找差距中解放思想
马德明对学术界关于分散城市功能、多中心发展的理论大加赞赏。他说,只有从城市规划入手,分散城市服务功能,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城市拥堵问题。
马德明最后说:“实践表明,多中心网络状城市发展对交通拥堵起到治本作用。我市城关、七里河、安宁、西固和榆中等县区分布在黄河两岸的不同地理位置,而且各自较为独立的不同中心点。应充分利用这一地理现状,因势利导,加强和补充医疗、教育、商业、公园和交通等公共基础设施配套,使这里的生活服务设施不亚于市中心中心城区,从而减轻市中心城区交通承载压力。从长远看,能形成城乡一体化,增加就业。更重要的是,通过现有技术——高铁、高速公路和小汽车普及打破空间距离,化兰州的地理劣势为地理优势。用这种创新的方法,最终达到治理兰州市中心城区交通拥堵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