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快速发展必然衍生的“城市病”,问题的产生不仅仅是机动车数量增加所致,更深层次是因为经济社会发展导致出行需求加大,人均出行数量急剧增加。立足现实的供需矛盾,市委、市政府一方面致力于打造“硬件”,一方面同步着手提升“软件”,在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的同时,强化对交通需求的管理,拟通过公交优先专用道建设、优化中心城区交通组织模式、启动城市绿道建设等手段,充分挖掘道路资格潜力,实现“畅行兰州”的目标。
A
优先发展公共交通
解决地面交通问题出路是优先发展公共交通,以最大限度吸引并满足市民的出行需求,减少对私人交通工具的依赖。当前,不发达的公共交通不能有效化解当前的道路交通的供需矛盾,也是导致机动车数量快速增加的原因,发展公共交通对缓解交通问题至关重要。
加快BRT建设:我市首条BRT线路总长12.3公里,连接安宁及七里河两区,目前已完成道路建设和改造,车站及相关天桥、地道建设正在进行,市上将全力加快BRT项目建设步伐,确保今年上半年能投入使用,并在此基础上研究第二条线路的规划建设。
启动公交专用道建设:目前我市西津路、东岗路等路段交通拥堵较为严重,在高峰时段公交车速甚至不足10km/h。同时公交车与其他车辆混行,相互干扰,道路交通形成恶性循环。针对此,我市将根据西津路道路现状,配合轨道交通施工,优化道路断面布置,积极探索启动西津路公交专用道建设,提高公共交通的运营效率。
优化调整公交线路与站点:西津路、庆阳路等主干道公交线路重复严重,同站线路多,严重消耗道路资源,也加剧了交通拥堵。规划按照“减少重复、减轻拥堵、弥补不足、填充空白”的总体思路,今年重点对西津路、庆阳路等主干路的公交线路进行调整和优化,包括132路、74路、59路、302路、127路、76路等。同时,配合轨道交通车站施工,今年上半年先期对涉及甸子街、焦家湾、拱星墩、盘旋路西口、广场西口等20多个车站、近30条线路的公交站点进行整合、优化、调整、合并。
加快公交场站建设:目前我市共有公交首末站120个、停靠站728个,其中正规站房只有52个,仅占43%。所属93条运营线路有60%以上没有终点停车场,车辆只有在马路上调头,马路边停车,严重影响交
通秩序,公交场站建设跟不上城市发展需求。
结合兰州西客站建设给城市客运结构调整带来的机遇,“十二五”期间,我市将建成西客站、兰州站等公交枢纽,以及雁滩公交停车场、九州开发区公交停车场、汽车南站公交车停车场、东出口(东岗镇)公交停车场、北出口(北龙口)公交停车场、焦家湾公交停车场等。同时,结合我市目前公交线网现状,结合轨道交通、道路桥梁等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规划,确保改造不小于65处的港湾式公交停靠站点。
优化长途客运站布局:“十二五”期间,我市将结合兰州高铁西客站建设,逐步调整优化并形成“一主多辅”的长途客运站布局。其中一主是指与西客站整合建设的兰州长途客运站,多辅是指包含汽车南站、汽车北站、汽车东站等其他长途客运站。今年上半年力争汽车南站配套工程建设完成并投入使用,北龙口汽车北站主体工程争取竣工。
建设智能化公交指挥调度中心:“十二五”期间,在我市公交既有智能化的基础上,积极争取国家资金支持,建成综合化、智能化的兰州公交(包括出租车)指挥调度中心,并实现与城市交通指挥中心的信息共享、互联互通。今年将探索公交线路的科学高度,进行了公交大车站、区间车等先进调度模式的尝试。
力争开通水上巴士:《甘肃省十二五交通运输规划》明确提出,“十二五”期间黄河兰州段将开通客运体系,借此机遇力争在黄河兰州段开通水上巴士,以调整高峰期尤其是轨道交通施工期间各大城市组团间的客运需求。
B
倡导绿色出行方式
公共交通加步行、自行车的出行模式是既环保又绿色的出行方式,我市将在优先发展公共交通的同时,大力倡导推广步行、自行车等绿色出行方式。
进一步优化步行环境:在去年对城区26条道路整治改造的基础上,今年我市将持续对城市中心区、黄河风情线的人行步道进行提升改造,还将全面完成剩余近百条小街巷的整治。
建设人行过街设施:今年将结合BRT车站建设,完成交大、师大、费家营等处的地道和天桥;结合轨道交通施工、疏解施工期间的交通拥堵,重点建设广场西口环形天桥、西关十字环形天桥、五里铺十字环形天桥、新东部天桥;建设完成三中、八中、焦家湾兰空医院门口、双城门十字(2座)、静宁路十字(2座)的天桥。
“十二五”期间依据《兰州市天桥地道规划》,共建设百合公园、金港城糖酒市场、通渭路、龙源等在内的36座天桥地道,以逐步完成城市步行交通网络。
推广公共自行车租赁:将自行车纳入公共交通体系,发挥自行车短途交通的优势,用自行车解决市民出行“最后一公里”的交通问题。今年将采用市场化模式,在安宁区先行试点推广公共租赁自行车,与BRT实现零换乘。
启动建设城市绿道:绿道量种线性绿色开敞公共空间,通常沿河滨、风景道等自然和人工廊道建设,兰州作为西北地区中心城市,且是全国唯一黄河穿城而过的省会城市,市区依山傍水,形成独特的城市景观。南北群山对峙,东西黄河穿城而过,蜿蜒百余里。依河而建的黄河风情线是兰州的一张靓丽名片。今年,我市将结合黄河风情线的改造提升,启动城市绿道系统建设。
C
制定科学方案优化交通网络
立足我市道路资源紧张,交通供给与交通需求存在巨大矛盾的现实,通过制定科学合理的中心城区交通组织优化方案,平衡整个交通网络的交通流量,均衡交通布局,提高运输效率。依据规划方案,中心城区交通组织模式优化范围东起东岗立交桥、西至文化宫桥、南起南山路、北至盐场路,是我市交通压力最大的区域,交通网络的点、线、面的组织管理缺乏系统性和科学性,交通组织的各种技术措施还没有在本区域大范围系统的实施应用。且该区域路网结构较为完善,有较好的条件实施交通组织优化,从而达到道路资源挖潜的目的。
D
计划启动建设白塔山隧道
北滨河路金城关段路幅与东、西两侧的路幅不匹配,是我市的交通瓶颈之一。由于该路段的拥堵,时常引发北滨河路七里河黄河大桥至城关黄河大桥的整体拥堵。同时,作为兰州地标的中山桥北端人流量较大,随着庙滩子整体改造的逐步完成,这一瓶颈如得不到有效疏解,其拥堵现状将更趋严重。
针对此,我市在深化、细化方案的基础上,计划启动建设白塔山隧道以疏解交通。白塔山隧道将使北滨河路全线统一按双向6车道断面规划实施,以提高道路的通行能力和服务水平,实现人车分离,也为提升改造黄河风情线、加快中山桥北广场建设创造条件。同时,积极营造白塔山公园景区环境及金城关文化风情区整体氛围,完善该区域商业、旅游、休闲等服务功能。
E
白云观至静宁路设可变车道
南滨河路白云观至静宁路口段全长2公里,为机非混行的双向四车道,与西侧双向六车道和东侧双向8车道极不匹配,导致这一路段成为南滨河路的交通瓶颈。但因建筑现状、环境等因素所限,要将此路段拓建成能与交通流量相适应的路幅宽度有较大的实施难度。根据交通调查分析,由于地处七里河区和城关区交界,交通潮汐现象明显,拟依托平沙落雁段成功改造经验,在今年马拉松赛事前,利用较少的投资,在较短的时期内建设非对称或可变车道,以解决此交通问题。
依据规划,市上还将通过推进智能交通建设,严格车辆限行措施、加强停车设施建设管理等手段,多措并举,全力疏解交通瓶颈,为市民营造便捷、高效的出行环境。